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昭通公安实施“四项工程”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11-1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优化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之需,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2023年以来,云南昭通公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警企联动、服务发展”为工作理念,主动查找服务短板,实施“四项工程”,有效汇聚力量、丰富载体、创优服务,助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实施“进企联企”工程,解决“三个难题”

解决认识不高问题。主动站位大局、对焦发展,通过召开会议、集中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公安部、省厅、市局关于服务企业经济发展的措施意见,增强全警服务企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解决服务不优问题。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畅通企业诉求渠道,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意识,了解和帮助解决企业运转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2023年以来,全市公安经侦部门走访企业238家,召开警企座谈会65场次,发现并整改企业隐患56起。

解决联而不紧问题。全面实行派驻企业驻企警官制,组织开展“千名经侦民警进千企”活动,搭建起警企交流的“连心桥”,实实在在解决好企业遇到的烦心事、揪心事,为企业排忧解难。

实施“便企利企”工程,做实“三个强化”

强化法律宣传。法制部门搭建“警+律+企”沟通平台,组织公安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开展“法律体检”,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强化防范指导。治安部门深化警企共建活动,组织开展向人民报告、治安防范宣传、民诉大收集、服务大比拼等工作,切实增强企业内部防范能力。

强化便企服务。“营商办”相继制定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10条措施、以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不断提升便企利民质效;交管部门推出昭通公安交管优化营商环境12条措施、服务入昭旅客6条举措,全市持续推动轻微交通违法“口头提醒”“首违不罚”,同比上升5.1%,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下降9.04%,其中,处警告占比43%;治安部门开展送证、送考上门服务,通过EMS送证上门等方式让企业“最多跑一次”,服务企业28家次,寄证25批1000余本,组织送考到企业109场,组织10968名保安员开展培训及线上考试;网安部门将全市拥有重要信息系统的企业纳管至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日常监测、预警,将网络安全隐患通报至各企业,指导帮助其开展整改工作,防止重特大网络安全事故发生,为企业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出入境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24小时12367电话咨询、预约办证服务,开通惠企优才绿色通道,提供加急办证服务;为外籍高端人才提供停居留便利,开展“证件到期提醒+办证电话预约+办结送证上门+定期入户走访”服务;环食药侦部门利用“昭通警方”微信公众号公开向社会征集制售假劣肉制品、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线索,确保发现一批犯罪线索、侦办一批案件。同时,组建开展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驻企工作站”,设立“警务联络官”民警23人,走访企业68家,确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59家。

实施“安企护企”工程,突出“三个重点”

严打涉企犯罪。依法打击合同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串通投标等涉企犯罪,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帮助企业挽回、减少财产损失,助力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秩序。2023年以来,全市公安经侦部门挽回经济损失3.79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92人。

推进挂案清仓。秉承“涉企案件无小案,涉企问题无小事”的理念,坚持快侦快办、专案专办,防止形成长期挂案影响企业发展。2023年以来,全市经侦部门共完成22起涉企“挂案”的清理及办结。

助力提升效能。自主研发系统,在全市4家通信运营商、9家商业银行共2300余个网点运行,每年可为全市金融通信企业节约经费210余万元。

实施“尊企惠企”工程,完善“三个机制”

完善培训指导机制,提高护企能力。定期组织治安、经侦、交管和派出所等部门开展上门培训指导,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2023年以来,共开展安全集中宣传683场次、集中培训93场次。同时,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治安难题,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召开联席会议49次,解决治安问题185个。

完善涉企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对异地执法、涉企案件、行政处罚、大额罚款案件开展“一案一评”,严防漏管失控,源头防范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执法等问题,着力规范涉企执法行为。

完善执法协作机制,解决疑难问题。拓展并深化与法院、检察机关、行政复议机关、律师协会反向通报,及监察协作、侦监协作、行刑衔接等机制,深度参与府院联动等联席会议,与检察机关、法院会商20余次,推动解决电诈等新型违法犯罪、疑难复杂案件法律适用的争议分歧。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