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百戏入皖”进校园戏曲传承绽芳华

时间:2025-11-11

来源:合肥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曾昭娟为安徽艺术学院师生作讲座

新闻摘要

昨天,“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走进安徽艺术学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为该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集讲座、导赏与互动于一体的戏曲文化盛宴,普及戏曲文化知识,传授戏曲传承密码。

名家授艺传薪火

受聘导师践初心

作为评剧“花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者,曾昭娟不仅是天津评剧院院长,更是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文华表演奖、二度上海白玉兰奖的获得者。在这次讲座中,曾昭娟以《金娥》创作为例,深刻阐释了戏曲传承的真谛。

“传承不是复制,既要面对前人又要面对后人。”她介绍,《金娥》改编自经典剧目《半把剪刀》,是《赵锦棠》的姊妹篇,主创团队以当代观众审美视角重新创作,力求在原作基础上深化思想性,为花派艺术注入了时代生命力。她表示,该剧旨在提纯评剧表演内涵、提高剧种品位、提升流派高度,探索“学习经典、传承经典、发展经典”的新路径。

曾昭娟的分享干货满满,互动环节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她亲自示范评剧的身段技巧,邀请学生上台手把手指导,从眼神流转到身段拿捏,细致拆解“戏魂”的塑造之道。

安徽艺术学院黄梅戏表演专业大三学生周文博深有感触:“曾老师‘抓戏魂’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今后演黄梅戏也要牢牢把握剧目核心,让表演更具感染力。”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蒲春筱则认为,这次互动让她对戏曲表演技巧有了直观认识,为今后的编剧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谈及当代青年戏曲人才培养,曾昭娟结合多年执教与评审经验提出“三重能力”标准:扎实的基本功是立身之本,深刻的文化理解力能读懂剧目精神内核,创新表达力则让戏曲“活”在当下。

在活动前,安徽艺术学院为曾昭娟颁发“靓英计划”导师聘书,这一举措为皖津两地戏曲艺术交流搭建了坚实桥梁。

“走进安徽艺术学院,浓郁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让我倍感亲切。此次能受聘为‘靓英计划’导师,我内心倍感荣幸。”曾昭娟坦言,评剧与黄梅戏同为接地气、聚人气的优秀地方剧种,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她将毫无保留地分享剧目创作与打磨经验,助力安徽青年戏曲人才成长。

该校“靓英计划”通过校内帮扶与校内外联合帮扶模式,以“以强带新”培育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安徽艺术学院发展规划与科研处副处长冯传胜介绍:“名家进校园不仅是在青年学生中深植艺术的种子,让戏剧的魅力在学生们心中发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是可以开花结果。”

《金娥》献演启新篇

南北戏曲共情融

作为“百戏入皖·星耀合肥”名家名角名剧惠民展演的重磅大戏,由曾昭娟领衔主演、天津评剧院带来的评剧《金娥》将于11月11日至12日在安徽百戏城亮相,这也是天津评剧院首次在安徽演出。

据了解,《金娥》讲述了民女金娥在封建桎梏下历经磨难、坚守母爱的悲情故事,通过她与曹锦堂的善恶对比,凸显人性本善的价值观。

针对南北剧种差异,曾昭娟表示,《金娥》与黄梅戏版《半把剪刀》同源自甬剧,核心的亲情、冤屈与救赎主题高度一致,母爱绵长的精神内核更能跨越地域。

在保留评剧鲜明特色的同时,《金娥》更着力于情感的深度表达:以高亢激昂的板腔体唱腔传递心绪起伏,用大开大合的写实表演强化戏剧张力。尤其“法场”一幕的大段念白,在无前奏铺垫的留白中,以深情呐喊将母子情深推向极致,堪称评剧表演艺术的经典片段。

“我希望通过《金娥》,让合肥观众感受评剧的艺术魅力,更能体会母爱跨越时空的力量。”曾昭娟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挚的情感总能引发共鸣,这正是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所在。

古今文脉相辉映

百戏惠民谱新章

“古有徽班进京传佳话,今有百戏入皖续新篇。”曾昭娟在讲座中特别点赞安徽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活动搭建了全国戏曲交流的大平台,我们始终抱着学习交流的态度而来。”

对于活动创新推出的“戏曲+旅游”惠民模式,曾昭娟给予高度评价:“这是近年来戏曲传播的创新之举,我觉得特别好,不仅能有效拉近戏曲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能让许多原本不了解戏曲的朋友一步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进而深深爱上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份文化瑰宝。”

此次“百戏入皖”恰逢徽班进京235周年,汇聚全国众多剧种开展惠民展演与文化普及,意义非凡。“作为北方剧种代表,我们希望用评剧的独特韵味感染江淮观众,让南北戏曲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火花。”曾昭娟表示,天津评剧院将以此次演出为契机,深化与安徽戏曲界的交流合作。

据悉,“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除名家展演外,还将持续开展戏曲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鼓励戏曲名家名角到大中专院校普及戏曲文化,通过名家引领、惠民演出等多元形式,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戏曲融入生活,筑牢文化传承根基。(记者夏伟文、见习记者邹韩欣摄)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