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社区携手高校为老旧小区“焕新”
“以前楼下卫生死角垃圾遍地,广场地面裂着缝。现在不仅有了赏心悦目的小花园,广场地面还喷上了五颜六色的彩绘,看着让人心情愉悦!”近日,家住合肥经开区临湖中心始信花园的王大叔,指着小区里的新变化不禁感叹。这场让居民幸福感“满格”的微改造,是始信社区与合肥大学设计学院校地共建的合作成果。从需求征集到细节落地,每一处改变都源于“居民想、社区办、专业帮”的初心。
社区牵头:把“需求清单”变成“改造方向”
“老旧小区微改造改什么、怎么改,居民最有发言权。”始信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江云与社区工作人员做了充分调研。共建项目启动后,始信社区第一时间组建了以各小区为主体的“多元议事组”,成员不仅有老年居民、年轻家庭,还特意邀请了小区商户、物业人员,甚至是放学回家的“学生代表”,确保每个群体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为满足居民实际需求,除了协商议事会议,始信社区还利用“买菜后”“接娃后”等居民集中的时间开展“民意调查”:上班族抱怨“商户占道经营,影响通行”;老人念叨“凉亭破旧,影响小区环境”;宝妈们希望“广场有生机,带孩子在这玩能调节心情”……几个月下来,近100条意见被分类整理,最终聚焦出安全、环境、休闲、文化四大需求,由此划分出微改造的三大维度:秩序优化、空间焕新、文化植入。
校地协作:让“居民想法”落地成“专业设计”
梳理好的“改造维度”和“需求细节”后,合肥大学设计学院师生团队带着“专业知识”把居民的想法转化为可落地的专业设计。
针对滨湖前城小区西门沿街商业外摆混乱、非机动车乱停等问题,团队创新提出“空间划线管理”方案,在充分测量人流量和空间容量的基础上,科学增划“经营边界线”和“非机动车停车集中停放线”,即以商铺门沿为基准,向外延伸1至1.5米划定经营“红线”,“红线”外保留5米左右宽的人行通道,既保障了商户合理经营空间,又有效规范了公共秩序,实现烟火气与文明度的有机统一。
在公共空间活化方面,设计团队对小区内一座年久失修的凉亭进行翻新改造。在结构加固的同时,融入艺术彩绘元素,邀请师生与居民共同创作,将地方文化符号、邻里生活场景绘制于亭柱与墙体,使凉亭从“功能单一”的休息点升级为“有温度、有故事”的小区文化客厅。
此外,团队还对多处长期无人问津的卫生死角进行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设计成“转角小花园”,并运用环保涂料对中心广场地面进行整体喷色美化,提升空间辨识度与视觉美感,让“边角料”焕发新生机。
多元成效:“小区微改造”释放出“民生大幸福”
始信社区与合肥大学设计学院的小区微改造共建项目虽“微”却“实”,成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实践,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公共空间利用率和美观度大幅提升,探索出“高校技术支持+社区组织动员+居民深度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模式;此外,通过艺术介入与共同建设,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居民认同感显著增强;还为高校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课堂,实现了知识转化与社会责任的双向赋能。
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将成功经验复制推广至更多老旧小区,以“绣花功夫”织就更多家门口的“幸福图景”,让居民在点滴变化中触摸到城市的温度与美好。(方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