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肥西:路绕青山绘新卷 紫蓬山下谱振兴

时间:2025-11-0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肥西县紫蓬山的美,是山水与文脉交织的静美画卷。”三山峙立间,万顷绿意如泼墨写意,三千株古树在岁月中扎根——麻栎新叶与孔雀松苍枝叠翠,风过处漾起层层绿浪;西庐古寺藏于林间,庙宇门楣轻触古树枝丫,木鱼声混着山风穿过佛园碑坊,“紫气东来”的意蕴随香火漫散;堰湾湖似明镜嵌在山麓,垂杨拂水、舟犁波漪,山影、云影与柳丝揉进碧波,湿地木屋前的钓线都牵着满湖诗情。春有鸟鸣啄破晨光,夏有绿荫漫过石径,秋有栎果坠响乡愁,冬有残雪初融时的新绿探头,四季流转间,每一寸山水都藏着“庐阳第一名山”的温润与深沉。

“景色真美呀!每个季节来感受都不一样。”站在山巅,摄影协会的周宇由衷感慨。而山脚下,62.5公里长的紫蓬山一号旅游公路如蜿蜒长龙,在群山间盘旋——这条串联美景与希望的道路,背后藏着紫蓬山片区从“闭塞”到“通达”的蜕变史。

时间回溯至数十年前,紫蓬山凤凰村虽名带“凤凰”,却曾“一身泥”。“从村里到上派镇有20公里,环山道是唯一出路,小时候每天上学要走4个多小时,夜里三点就得起来,揣着两个大馍边走边吃。”56岁的村民张东来记忆犹新。彼时,村里清一色土坯房,交通梗阻如沉重枷锁,牢牢锁住了山村发展的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百姓口口相传的俗语,既是对实践的总结,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95年,肥西县率先发力,实施县乡公路建设“1233”工程,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县561个行政村通砂石路,成为合肥市内首个实现乡乡镇镇通“油路”的县区;“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全面铺开,近1000公里水泥路、2000公里砂石路相继建成,村民首次实现“走出家门、走到村口、踏上水泥路”的历史性跨越。

路网越织越密,发展步伐越迈越快。截至 2024年底,肥西县等级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628.6公里,其中农村公路3254.536公里,沥青路面公路1094公里。这些成果,大多源自2015年后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提质改造与养护大中修项目,十年间,肥西县在农村公路建设上累计投入38亿元,实现从“村村通”到“户户通”的跃升。“十四五”以来,肥西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让一条条农村公路成为助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致富路”“连心路”。

2020年起,肥西县进一步升级发展思路,大力推行“交通+”模式,推动农村公路从“通”向“畅、安、舒、美”转型,“四好农村路”建设从区域示范引领迈向全域达标提优。依托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肥西县补齐农村物流短板,构建起“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便捷渠道。其中,紫蓬山旅游风景道工程成效显著,不仅获评“2024年安徽省十大最美农村路”,更将沿线景观、人文资源有机贯通——通过近水亲水设计、观山赏景节点打造、休憩服务设施增设,以及沿线产业生态拓展,成功打造出“交通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

以紫蓬山一号旅游公路为核心,肥西县进一步构建起横贯东西、辐射南北,全长160多公里的生态旅游环线,“交旅融合”的强大引擎正式启动。沿线紫蓬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刘铭传人文风景区等文旅地标,吴山口老街、聚星粮驿1953等历史文化与新兴符号,纷纷搭乘“交通快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路通则百业兴。一条条道路加速了人流、物流在城乡间的流动,推动“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让农村地区真正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如今,肥西县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遍布城乡,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黄金通道”,稳稳托住了群众的致富梦想。

“随着越来越多‘最美旅游公路’建成,交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为城乡发展注入新动能,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更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坚实。”肥西县交通运输局分管领导表示。如今,“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产业”“农村公路+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在肥西大地竞相绽放,如同跃动的脉搏,为广袤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铺就一条通往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文/王超   肥西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