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永德县:综治中心筑牢稳定根基 守护民生安康
“8年没解决的保险纠纷,跑一趟就解决了!”拿到2万余元返还保费,杨某某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头”。2008年,杨某某以儿子郭某之名订立4份商业保险合同,后因合同终止、保费返还问题与保险公司产生争议。2017年杨某某辗转多个部门,但因矛盾复杂、部门协同不足,这起纠纷迁延八年成为棘手积案。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综治中心主动担当,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司法+金融+企业+调解”协同机制,统筹法院、农行、保险公司及调解员合力攻坚,最终查清争议源于杨某某遗忘的三次取款记录。2025年6月,在综治中心主持下,双方达成和解,争议彻底终结。
这起积案的化解,正是永德县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成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永德县锚定“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基层治理“主引擎”。自实体化运行以来,全县受理矛盾纠纷2945件,化解率达93.80%。

精准管控强效能,守护百姓安居乐业
勐板乡曾经连续多年有恶性案件发生。2024年,乡里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创新“动车组”治理模式。党建牵头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整合156名基层治保人员、自然村长和网格长形成牵引力量,494个微网格构建起高效传动网络,聚焦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重点领域开展滚动排查。全年排查的65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46%,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导致的受害者申诉难、索赔难问题,临沧市创新推出救助保险模式,2017年11月正式启动相关项目。八年来累计投入保费915.89万元,为11.45万人次提供风险保障。永德县借力这一“政保联动”机制,既创新了特殊群体管理救助路径,也为受害群众搭建了高效便捷的权益保障渠道,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
如今的永德,已织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重点部位有值守”的立体化防控网。123支村级治安巡逻队日夜巡查,158个平安守护群实时联动,2024年全县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治安案件下降15%,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群防群治聚合力,助力城乡业兴人和
“以前村里有事,总等着干部来解决。现在不一样了,办客事有总管盯安全,路上有‘小黄帽’看苗头,退休的银发志愿服务队也在帮忙解决难题,我们自己也成了治理的一份子。”谈及社会治理,德党镇群众深有感触。
社会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合唱”。在永德的乡村院落里,“客事总管”是最懂乡土人情的“平安哨兵”。他们依托对村情民意的熟稔,在客事活动中既管流程秩序,更盯安全隐患,还能用“家常话”把政策法规讲进群众心里。全县123支“客事总管”队伍,一年内在客事场景中化解口角争执、劝阻危险行为上百起,既守住了乡土社会的人情温度,也为平安建设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穿梭在县城街巷的“小黄帽”,是群众眼中靠谱的“移动平安哨”。德党镇派出所联合外卖平台,招募118名外卖骑手组建“小黄帽义警队”,让骑手们的送餐路线变成治安巡逻线。自队伍组建以来,“小黄帽义警队”累计上报有效线索6条,协助查获治安案件2起,排查交通安全隐患2处,真正实现“送一餐饭、巡一段路、护一片平安”。
永安社区的“银发服务队”,则用专业与热忱撑起了“暖心守护网”。社区深挖离退休干部资源,组建8支特色“银发服务队”。“能够为群众和社会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非常满足和开心”。“银发法官”调解纠纷志愿服务队队员孟晋竹说。截至目前,“银发服务队”已累计开展政策宣讲、纠纷调解、健康义诊等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超1.2万人次,用“夕阳红”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动能。

法治浸润入人心,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远,现在才知道,遇事找法最靠谱!”这是德党镇群众对普法工作的真切感受。
德党镇综治中心以普法强基为抓手,锚定“两增强,一成风”“三下降一扭转”目标要求,构建“专队+分类+精准”普法体系。组建含镇级志愿队、法制副村长等在内的多支专门普法队伍,聚焦重点区域与群体,山林土地、婚恋纠纷易发区联动部门讲专项法规,对特殊群体及“六失一偏”人员,进行“一对一”普法并落实救助。
近年来,永德县创新“普法+感恩”模式,深入开展“四防”宣教活动。“自然村长”以“火塘会”“院坝会”“山街普法”等接地气的形式,将法律术语转化为“大白话”。全县聘任2726名“客事总管”为平安守护员,在红白喜事中宣讲政策,培育230名“法律明白人”覆盖所有自然村。2025年以来,开展439场法治宣传,覆盖8万余人次,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群众自觉,为社会长治久安夯实法治基石,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活力。
在永德,综治中心不仅是一个机构,更是群众心中的“平安符号”,是基层稳定的“定海神针”,它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答卷,也守护着每一位百姓的安稳生活。(李明、高丙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