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件“红马甲”的暖心守候
“老唐,我也可以加入义警队吗?”傍晚,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仁和镇的街头,义警队队员唐信高与他所在的马关县公安局仁和边境派出所“仁爱•和谐”义警队在夜巡时遇到了从超市出来的王嬢嬢,这质朴的问话,让夜晚的凉风也变得温暖起来。

“有人主动加入我们,这证明这一年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唐信高说道,义警队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他的感触最深。“从十几个人到现在的一百多人,很有成就感,而且大家之间越来越默契。”
穿上红马甲,人人“平安标”
天刚蒙蒙亮,街头的岔路口热闹起来,上学的孩子刚走过,赶集的村民又骑着电动车往镇上赶,义警队的老陈和小吴早早守在了这儿。“小王,别光顾着骑车,左右多看看,路口车多,万一碰着人多不值当。”

街面上,那一抹“红马甲”的身影总是忙碌不停——时而引导老人安全过马路,时而帮摊主规范摆放物品。“老陈、小吴,又来了!”村民们熟络的招呼声,印证了他们的日常。每逢赶集日或节假日,穿上红马甲、戴上小红帽的队员们便会准时出现,分散到各个点位。对未戴头盔的,他们耐心“教育”;对超速行驶的,一同观看警示片;对超员超载的,细细讲解危害。久而久之,安全出行的种子,便在这一点一滴中深入人心。
调解有绝招,句句“和谐经”
正午时分,沙坝村委会的小陈循着争吵声赶去,发现是同村的邓某与卢某夫妇因琐事激烈争执,孩子吓得躲在角落。小陈立即上前制止,见两人情绪激动、互不相让,他一边劝解,一边联系派出所民警。

关于“劝架”,小陈自有一套“武功秘籍”,“情理法”轮番上阵,在小陈与民警的耐心劝导下,面红耳赤的夫妻慢慢地平静了下来。临走时,那双刚才还紧握棍棒的手,拿起几个百香果就往小陈和民警怀里塞——一场纠纷,终以一份带着水果酸甜的滋味收场。
守护几分钟,天天“护学岗”
不管是上学还是放学,每个学校的门口都会有义警队员的身影,“每天早来几分钟。校园平安,孩子平安,我们心里也高兴”。义警队队员说道。

“参加护学的义警队员为我们减少了很多压力,否则光靠几个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仁和小学的校长对义警队员的“护学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巡逻防风险,夜夜暖民心
晚饭后,又到了老张和小王的巡逻时间。“每天到街上走一走看一看,这已经是我们的习惯了。”老张说道。他手里攥着强光手电,放缓脚步,眼睛却不停扫着路边。路过杂货铺时,见卷闸门只拉了一半,他上前敲了敲:“老李,记得把门锁紧,别落东西。”“你们又来了啊,有你们在,晚上踏实!”

街头的监控摄像头亮着灯、旁边的宣传栏没被损坏、关了门的店铺门窗也都严实……小王用手电照了照街头的桥洞下,确认没人滞留,才跟着老张往回走。夜色里,“红马甲”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俩人的脚步声、偶尔与村民的招呼声,混着街边住户的电视声,成了边境小镇上最让人安心的风景。

据了解,这支107人的义警队,成员涵盖乡镇干部、教师、青年创业者等多元群体,并依据队员们的常住地、职业、性格等不同特点,科学划分成了调解、救援、宣传等不同的“功能型”小队。成立以来,“仁爱•和谐”义警队共协助救援3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60余起,开展“护学岗”140余场次,法治宣传200余场次。
如今,这支队伍仍在不断壮大,用团结与奉献共同守护着边境小镇的安宁。(马关县公安局、文山州公安局新闻办公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