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泉州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推动传统产业“向新求质”

时间:2025-11-0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泉州作为“晋江经验”诞生地和主要实践地,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殷切嘱托,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园区作为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的主阵地,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百个”项目为牵引,撬动“千亿级”设备更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在园深度融合,建构起泉州特色的“南高新、北石化、环湾崛起、县域做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基本情况

泉州经济起步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工业化遗留国土空间碎片化问题;且产业革命冲击下部分落后产能停产减产,客观上又造成新的用地闲置低效。存量方面,40万亩工业用地闲置约2万亩、低效约6万亩,10亩以下地块占65%,难以适应规模化连片开发;增量方面,部分县域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远超30%的警戒线,严重限制本地成长型企业增资扩产和外来项目落地。为此,泉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把握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机遇,厘清全市工业用地、园区用地、新增项目用地需求等“5笔账”,将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作为破解空间瓶颈、优化要素配置、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推动企业入园,产业焕新。

取得成效

2021年启动实施专项行动,统筹9个千亿制造业集群和50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对高品位产业空间的迫切需求,迅速拉开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格局,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2543万平方米、新招引企业2773家、拉动逆周期投资超千亿元,盘活低效工业用地3.1万亩,100个市级项目中,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战新园区38个,成为泉州培育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主阵地。全市规上企业入园率由28%提升至56%,入园规上企业增加值占比由32%提升至68%,亩均税收由5.5万提升至20万。

经验做法

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重构,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底。一是国企打头、民企跟进。抢抓专项债资金机遇,由国企率先示范,首批打造14个试点园区,带动民企跟进、联动投资,推动入园企业换厂房、换设备。全市园区投资从22年的146亿元增长到24年的4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超千亿,近3年年均增长约20%。二是盘活低效、连片整合。通过政府收储、司法重整、土地置换等,每年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近万亩,推动位置相邻、产业趋同、规模体量小的地块集中连片开发,千亩以上园区从不足10个提升到43个。鼓励企业通过厂房加层等实现“零地增容”,园区容积率由0.8提升到2.5,推动工业上楼、产业焕新。三是筑巢引凤、生态造血。坚持边招商边建设边运营,将园区投用率75%作为启动下一期建设的硬门槛。出台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划定全市50万亩工业用地红线,守牢新出让土地中工业用地占比30%以上的底线,严防园区过度商业化地产化。腾让10%空间用于研发设计、中试孵化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构建“优二进三”的创新生态,厚植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链高质量重塑,点燃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一是聚链成群,打造具有根植性的产业生态。实施“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行动,每个园区定位1-2个主导产业,推进关联企业隔墙生产、共享配套,实现“上下楼是上下游、产业园是产业链”。比如,重点支持产值10亿元或税收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建园区,带动上下游入园集聚。定点打造15个专精特新重点培育园区,落实融资贴息、租金补贴、达产奖励等政策,构建“技术转化-中试加速-测试验证-成果推广”全链条。引导乡镇泳装、藤铁等业态向“一园一品”转型,发展以供应链为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产业园,承载乡村工业、成长型企业抱团发展。二是创新赋能,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将“生产空间”转变为“创新空间”,探索“两地双园”模式,支持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实现“从0到1”的研发突破。建设园区中试验证基地,推动大院大所进园区,推动传统产业“有中生新”,培育新材料、智能装备、具身智能、智能可穿戴等战新产业。支持园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等平台,为孵化项目提供中试、量产的场所,予以软硬件投资补助。推进工业设计进百园千企,解决“工业大、设计弱”的问题,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城,引入专业设计团队,打通科技创新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园区累计落户大院大所30家,近5年全市高企由1037家增至3122家,高层次人才团队由39个增加到64个,R&D年均增速近20%,已投用园区中近半数布局了中试孵化、技术中心、工业设计等创新平台。三是要素协同,强化资金链与人才链支撑保障。以获批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化“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对入园企业上马新设备最高给予投资额20%的补助,以项目试点撬动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从237亿元拓展到500多亿元。同时,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产教融合,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依托“数字超市”平台就近提供工业医生诊断等服务,支撑9成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智改数转”,产业数字化规模全省第一。(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