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以“四维发力”开启涉外法治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司法局立足“一个统抓五大职能”,通过建机制、育人才、筑阵地、搭平台四维发力,整合资源、创新举措,不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让法治成为全州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
建强协调机制,夯实涉外法治建设根基
以健全组织体系为抓手,积极搭建跨部门协同平台,破解涉外法治建设“单打独斗”难题。
成立专项协调机构。2025年7月,成立西双版纳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办公室涉外法治工作协调小组,成员涵盖法院、检察院、公安等18家州级部门,明确部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涉外法治工作从“分散推进”向“系统集成”转变。
建强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协调小组,整合行政部门、政法单位等部门力量,设立54人组成的涉外法治人才库,涉及涉外法律咨询、案件代理、纠纷调解等专业,为跨境贸易、投资、文旅等领域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
深化工作研判交流。2025年9月,组织召开西双版纳州涉外法治建设工作座谈会,梳理汇总跨境纠纷化解、涉外法律服务供给等方面问题建议,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座谈会情况报告》,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依据;同步推动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定期会商,打通部门信息壁垒,确保涉外法治建设靶向发力。
引育专业人才,注入涉外法治建设活力
聚焦“懂法律、通外语、熟国情”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双路径,加强涉外法治队伍建设。
“走出去”提升专业能力。多维度推动人才外出实训。组织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县(市)司法局业务骨干赴上海开展涉外法治业务专题培训,重点学习跨境纠纷多元化解、海外权益保护、国际商事仲裁等内容,提升干部队伍涉外法治建设能力素质;推荐执业律师参加昆明市律师协会组织的境外驻点业务实训活动,针对性提高律师境外法律服务实操能力,助力适配中老缅跨境法律业务需求。
“请进来”共享优质资源。邀请老挝知名律师围绕老挝法律体系、投资促进法及中老企业合作风险等内容开展专题讲座和座谈交流,解答企业涉老法律难题,覆盖全州50名律师及90余家对外贸易企业、合作社,助力经营主体规避跨境经营风险。
“聚合力”组建专业智库。广泛吸纳法院、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业务骨干和熟悉边境民族语言、邻国小语种的法律专家,组建普法讲师团、法学专家库、“老缅顾问库”等,开展针对性的涉外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3年来累计开展涉外法律宣讲128场次,提供法律咨询1200余人次,受理涉外民事案件11件,为边民和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筑牢服务阵地,延伸涉外法治建设覆盖触角
立足“边境、跨境、民族”特色,在口岸、景区、交通枢纽等关键节点布局法律服务阵地,让涉外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口岸设点,打通服务“前沿关口”。在打洛、240等重点口岸设立国门诉讼服务站,提供诉讼指导、法治宣传、诉前调解等“一站式”服务,精准对接中老缅边民、跨境游客及贸易企业的法律需求,实现“口岸事、口岸办”。
站点赋能,破解跨境“服务难题”。在西双版纳火车站等地打造“丝路先锋服务站”,整合公安、外办、民政等部门资源及社会力量开展涉外法律服务,累计为外籍旅客提供翻译服务200次,调解跨境纠纷百余起,实现“碰到问题、只跑一地”;在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景区等地设立普法教育实践基地,惠及中缅边民及游客万余人。
品牌造势,营造浓厚“法治氛围”。打造“国门法治宣传教育长廊”“双语法治宣传”“法治宣传边关行”等特色品牌,在出入境通道、边民互市点开展涉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3年来,接边地区累计开展大型宣传活动40余场,发放资料8万份,联合多部门组织“宪法宣传日”“边检服务推介”等活动160次,覆盖双边群众2万余人次。
搭建联动平台,汇聚涉外法治建设工作合力
整合“国内+国外”“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多维度联动平台,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从“单点服务”向“全域协同”升级。
深化国际执法司法协作。与边境接壤邻国司法机关建立双边合作机制,设立中老打拐“联络官”、西双版纳州与老挝南塔省跨境刑事犯罪联络官,常态化开展打击跨境犯罪、联合普法等工作,筑牢边境法治安全屏障。
拓展线上服务渠道。依托微信公众号、12348法律服务热线等平台,推送涉外法治资讯、提供线上法律咨询,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边民、企业足不出户即可获取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激活线下互动场景。以“法治宣传边关行”“边境学校法治教育”为载体,在边境学校通过普法微电影、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活动27期,覆盖师生5968人次,老、缅籍学生将中国法律知识带回家,实现“小手拉大手、法律共遵守”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涉外法治理念在边境地区落地生根。(董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