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临沧”:科技赋能 指尖解纷暖边疆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云南省临沧市地处边境,曾因山高路远、治理资源分散,面临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低、群众维权成本高等难题。2022年6月,“无讼临沧”数字化调解平台正式运行,构建起“线上+线下”“预防+化解”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受理矛盾纠纷1.49万件,调结1.26万件,平均用时17.94天,用数字化手段为边疆治理注入新动能。

一站式智能服务:解纷“零跑腿”便民有温度
“法官,我人在外省回不来,王某拖欠我的工资还能要回吗?”一名农民工的求助电话,道出了临沧群众曾面临的解纷困境,临沧市地域广阔,部分村寨距乡镇较远,外出务工者众多,“时间成本高、空间距离远”让维权难上加难。
“无讼临沧”平台上线后,这样的难题迎刃而解。勐撒法庭接到求助后,征得双方同意,通过平台组织线上调解,最终成功化解这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农民工全程未返乡,实现“纠纷化解不用跑”。
为让更多群众便捷使用,平台以极简设计降低门槛,让群众无需注册,微信搜索“无讼临沧”即可提交诉求;针对偏远村寨群众、老年人等群体,还配置智能电话终端,可通过视频电话找接线员代录信息。同时,平台覆盖多场景功能需求,支持在线视频调解、特邀调解、联系法官、司法确认、参与旁听、公开听证等,能高效、低成本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资源弹性精准分配。
从诉求提交、调解沟通,到在线生成并签署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书,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无需群众线下跑腿。数据显示,临沧市85%以上纠纷都已通过平台“全程线上办”,真正以“一站式服务”实现“解纷零跑腿,服务有温度”。

数据化动态预警:治理“向前移”风险早防控
“无讼临沧”平台并非简单的“线上调解工具”,而是依托大数据分析构建的“治理预警系统”,通过动态研判纠纷数据,将治理重心从“事后化解”转向“事前预防”,实现基层治理端口前移。
平台大数据模块会对全市纠纷受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精准捕捉纠纷类型、地域分布、涉及行业、年龄段等关键信息,形成可视化“纠纷画像”;同时建立调解质量评价体系,将纠纷特点与调解员擅长领域、调解成效精准匹配,为资源弹性分配与风险预判提供数据支撑,让治理决策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
借助大数据动态研判功能,平台能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高发领域与地域规律。比如某区域民间借贷纠纷集中、某行业合同纠纷上升时,相关部门可依托数据预警提前开展普法宣传;针对青年群体等特定年龄段纠纷特点,可联动社区网格开展靶向教育,从源头减少矛盾。
“这种‘数据先行、预防为主’的模式,改变了以往‘纠纷找上门才处理’的被动局面。”临翔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陶涛介绍,通过提前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矛盾,不仅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也减少了群众的麻烦,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治理更精准”。

线上线下联调:资源“破壁垒”解纷提速度
传统矛盾化解中,“部门壁垒”“资源分散”是效率瓶颈,群众常需在村委会、司法所、法院间来回奔波,跨领域纠纷处理耗时费力。“无讼临沧”平台通过“线上整合资源+线下阵地联动”,构建多元共治解纷体系,打破这一困境。
平台建立“智能派单+自主接单”双机制,接线员按纠纷地域、类型就近派单,支持擅长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领域的调解员自主抢单,实现“专业人办专业事”。面对跨部门复杂纠纷,调解员还能通过手机端直接添加党政机关、行业协会参与联调,无需额外线下协调,大幅减少沟通成本。
“以前费时费力的经济纠纷,现在依托法院与银行、保险等行业、系统的联动机制,处理起来事半功倍。此外,法院引入‘云解纷’小程序、‘无讼临沧’数字化平台等智慧系统,打个视频就能调解,既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调解员。最关键的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法官不仅是调解的专业力量,更是我们和老百姓之间的‘翻译官’、纠纷调解的‘指导员’,能把难懂的法律讲直白,能让我们精准把握争议焦点、法律要点和调解方向,大幅提升了我们的调解信心和成功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感慨道。
“无讼临沧”平台将“枫桥经验”转化为边疆群众可触可感的治理服务。目前,该平台已在全市实现全覆盖,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源头化解,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李明、高丙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