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小品的文化叙事及地方认同设计塑造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交织并进的时代,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承担归属感与身份认同的载体,已成为提升公众生活质量与文化影响力的微观基础,当然,这些空间不仅局限于生活容器的功能,更成为文化理念的三维展示平台;作为可触达的公共空间节点,景观元素的设计品质直接关联着文化体验、地域认同及公众行为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探索如何通过兼具广度和深度的设计策略,将景观小品从单一的功能件或装饰物转化成有故事性与生命力的文化叙事单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饱含着深刻的现实紧迫性。
应当说,景观小品实际是一种游走于实用与审美、自然与人文以及公共与个体交织地带的综合性介质。譬如具有WiFi功能与USB充电的智能路灯,通过巧妙技术集成,精确满足现代城市高效率和高密度的功能需求;汲取地方灵感进行设计的主题装置,超越了实用主义,触动大众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当代景观小品还承担参与微生态系统构筑的职责,它们可以是生态智慧的直观体现,像采用本地再生材料建构的景观墙,不但诉说在地材质的故事,也为昆虫以及植物等提供了栖息场所,执行着调节微气候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指令。当代景观小品的设计范式应是融合技术、在地与生态人文的综合性方法体系,一方面,设计思维需要做到从物体本位到场所营造的转变,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将小品置于特定的环境脉络、动态的人流线与日常活动中进行考虑,另一方面是达成文化意义的精准锚定和开放性阐释,设计需从民间技艺、地方史料甚至口头文学中吸取营养,再进行文化转译,而不是简单符号拼凑,设计还应摒弃机械的图解式表达,为大众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情投射预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小品在和人的互动里完成价值的最终形成,此外,追求技术应用的伦理性以及前瞻性也非常重要。这体现在设计中优先考虑环保低碳可再生的本地材料和工艺,减少碳排放并强化地域特色,同时,还可以适度引入参数化设计和传感交互等等智能技术,进而体现时代感。具体的设计创新策略,可以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探索:
对地域因子的转译和重构。设计不能停留在对地方建筑或自然形态的表层模仿上,而应深入内部,对其内在结构和力学原理、文化韵律与材料逻辑等进行提炼转化;在滨海城市的相关设计中,并未简单复制渔船形状,而是提取风帆迎风时呈现的饱满动态曲线,将其与张拉膜结构技术完美结合,创造出能遮阳避雨又能风中微微摆动的候车亭,饱含动态美感与地域象征。
建构具有节奏感和连续性的叙事性场景体验。单个景观小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有限的,但是当一系列节奏有序并与主题关联的小品被放置于城市空间中时,便能促使公众达成一种连续不断的空间阅读和故事沉浸。在旧工业区改造而成的文化公园里,利用回收的轨道枕木以及残留的工业设备等,构筑从入口标识、活动节点、路径引导以及儿童游乐设施的全系列景观小品,它们一同串联起关于生态修复、工业记忆与社区重生的完整叙事,使公众在休闲中自然而然地感知场地的时代变迁和历史层积。
引发共创性的公众互动。设计应该故意预留出某一未完成的部分或者可自定义模块,邀请大众通过参与季节性彩绘或通过扫码数字留言等方式,深入参与景观小品的最终完成与持久演化,这种共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效果的社区营造活动,使景观小品真正成为激发民间创造力、凝聚群体记忆的活的载体,其生命力也将随着社区的成长而不断赓续。
毫无疑问,景观小品不应该只拘泥于形式美感或单一功能,而应成为连接个体与社群以及过去与未来的媒介;它呼唤设计者能够深入发掘地域精神独特内涵,并将其创新性地转化为具有功能智慧和生态价值、情感深度与时代精神的空间因子;展望未来,伴随着技术迭代与社会观念演进,景观小品设计将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图景。借助数字技术,设计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预先进行模拟并优化小品与环境的互动;利用3D打印技术,再生材料也能可以进行高度复杂和定制化的景观小品形态构建;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互系统,则能让小品实时响应人流、天气乃至公众的情绪反馈,成为城市数字肌肤上敏感的神经元。(文/韩伟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