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AIGC产教融合“成都倡议”发布 破题数字创意人才供给侧改革

时间:2025-10-3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前,AIGC技术正加速重塑数字创意产业生态,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等问题日益凸显。为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2025年10月25日,在“科幻未来:AIGC赋能IP创新论坛”举办期间,《AIGC数字创意领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都倡议》(以下简称“成都倡议”)正式发布,为全国AIGC数字创意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image.png

“科幻未来:AIGC赋能IP创新论坛”现场

该倡议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大赛组委会、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20多所高校(含中国传媒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与20多家企事业单位(含四川省博物院、成都传媒集团、商汤科技、成都夏尔天逸等)积极响应,构建起跨领域、多层次的产教协同网络。

image.png

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大赛组委会“城市记忆”AIGC数字创意赛道总干事马男介绍倡议内容

本次活动汇聚川内外产业界、高校及研究机构近200名代表,其中包括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墨西哥、俄罗斯等7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代表。各方共同见证IP与AIGC融合从概念探索步入“生态共建”实质阶段,为数字创意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搭建起重要平台。

“成都倡议”锚定五大维度,构建AIGC产教融合新体系

作为数字创意领域聚焦AIGC人才培养的跨主体共识,“成都倡议”立足产业变革与教育规律,从价值导向、课程重构、教材范式、共享生态、区域特色五大核心方向发力,形成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的解决方案,深度契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

在价值导向上,倡议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AIGC科技伦理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价值引领、文化传承、技术赋能、创新实践”四维体系。通过强化数字创意人才“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培养,推动AIGC技术在文化数字化创新中的合规应用,为文化强国建设输送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重构方面,倡议提出组建数字媒体类课程虚拟教研室,深化跨校协同教研与资源共享。围绕AIGC技术演进与产业需求,开发“科幻IP AIGC设计”“传统文化数字转化”等特色项目库,建设知识图谱、数字人微课等开放资源,统一教学评价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教学过程与创新实践无缝衔接。

教材范式创新上,倡议推广以动态更新、协同开发为核心的建设模式,通过整合校社资源、融入区域文化数字化案例,打造适配AIGC技术发展的教材标杆。同时呼吁共建AIGC实践项目资源库,形成“教材引领教学、教学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让教材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纽带。

共享生态建设维度,倡议提出筹建“AIGC数字创意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高校-企业-平台-区域”四维联动机制。明确推动产业案例库年更新率不低于30%,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设立实习通道,搭建“教学-创作-转化”平台,提升作品商业转化效率,助力“成都经验”辐射全国、链接全球。

区域特色彰显层面,倡议聚焦巴蜀文化资源,构建“文化IP-AIGC技术-产业应用”融合路径。依托世界科幻大会、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大赛、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等高端平台,推动传统文化AIGC创新转化;结合成都“全国数字文创高地”建设,培育智慧文旅等特色方向,建设“文化数字资产教学案例库”,系统提炼并推广“文化+科技”育人的成都模式。

教材创新实践呼应倡议,提供可复制的教学样本

“成都倡议”中教材范式创新的理念,在《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第三版)》中得到生动实践。该教材由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副院长许志强教授主编,于2025年9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是在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教材《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第二版)》基础上升级而来,其设计理念与内容架构深度契合倡议要求,成为AIGC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教材构建“基础层-进阶层-前沿层”三级弹性知识体系,50%篇幅聚焦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与伦理规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呼应倡议“价值导向”要求;30%篇幅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品身份代码”、云冈石窟数字活化等33个产业级案例,实现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耦合;20%篇幅依托“技术雷达”机制,将AIGC提示工程、元宇宙传播、数字文创资产确权等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教学内容,确保知识体系与产业变革同频。这种架构不仅适配不同层次院校教学需求,更解决了传统教材内容滞后的痛点。

教材首创“学术导师+企业导师+AI导师+思政导师”四师协同开发模式:学术导师把握理论脉络,确保内容系统性;企业导师注入“智能媒体资产管理”“AIGC内容生产流程”等实战经验,让知识更贴近产业实际;AI导师通过“漫话数媒”智能体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提升教学效率;思政导师嵌入“甲骨文的数字化创新之旅”“数字赋能蜀道新生”等160余个浸润式案例,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知识传授全过程。这种模式正是倡议“动态+协同”教材建设理念的具体落地,形成“思想+文化+技术+传播”四重赋能体系。同时,教材配套知识图谱、AI工具箱、数字人微课等七维立体化资源,其中AIGC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18章逻辑关联,数字人微课解析80个产业真实案例,AI工具箱实现学习需求精准匹配。这些资源不仅支撑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更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创新的跨越。

image.png

许志强教授介绍《数字媒体导论》

生态落地衔接高校定位,彰显成都区域价值

“成都倡议”发布后,一系列生态共建举措快速推进,将产教融合从“共识”转化为“实践”,同时深度衔接成都大学作为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跨校协同方面,以“成都倡议”为契机,“数字媒体导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已启动筹建。该教研室以《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第三版)》为共同知识基础,计划联合多所高校共享AIGC知识图谱、数字人微课等资源,共研10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案例库。虚拟教研室将打破高校间资源壁垒,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引导来华留学生参与“中国-东盟数字文创”联合项目,让“成都经验”通过教育合作辐射东南亚,既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又彰显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产教融合层面,响应倡议的高校与企业将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其中,部分高校已将该教材列为产教融合实践核心参考用书,计划定期注入“元宇宙文旅场景开发”“蜀绣纹样AIGC重构”“科幻IP衍生设计”等产业案例;商汤科技、成都夏尔天逸等企业在合作高校设立“AI创意工坊”,提供技术支持与项目指导;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大赛“城市记忆”AIGC数字创意赛道、“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则成为实践孵化平台,学生基于教材知识点创作的作品商业转化率近10%,形成“理论教学-产业实践-创新孵化”完整闭环。成都大学师生开发的“巴蜀佛韵数字导览系统”在本地文博领域试点应用,正是这一闭环的典型成果。

作为应用型城市大学,成都大学以“成都倡议”为契机,将“教材-课程-实践-荣誉”四位一体赋能体系与成都“全国数字文创高地”建设深度绑定。依托影视与动画学院,学校联合本地企业开发“智慧文旅AIGC教学案例库”,涵盖宽窄巷子数字孪生、大熊猫IP AIGC衍生设计等12个特色项目,既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校地协同”样本。例如,依托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成都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两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185项,相关成果获行业广泛认可。

打造全国样板,助力数字中国与文化强国建设

从“成都倡议”发布到教材创新实践,再到生态载体落地,成都在AIGC数字创意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不仅破解了行业“基础教学滞后、产教协同松散、区域特色不足”等痛点,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性样板。

当前,数字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人才供给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成都倡议”通过明确价值导向、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协同生态,为AIGC产教融合提供了完整路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第三版)》则以具体实践,证明了“动态化、协同化、立体化”教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成都大学等高校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校地协同”的实施样本。三者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未来,参与各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完善“价值引领、课程支撑、教材示范、生态共建、特色发展”育人体系,推动数字创意人才培养与文化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同频共振。通过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机制、更新教学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懂科技、通人文、善创新、守初心”的高素质人才,让“成都模式”成为全国AIGC产教融合的通用解法,为数字时代人才培养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成都大学供图供稿)

image.png

倡议发布现场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