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增信破局融资痛点 数字金融绘就普惠新图景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并提出16条具体措施。
这一政策信号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期待。
在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宁波,一场以数字金融为核心的“破局行动”早已落地生根。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以下简称人行宁波市分行)搭建的“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宁波银行“波波知了”系统双轮驱动,精准打通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痛点,为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下生动的“宁波答卷”。
双重短板下的经营压力传导
“缺抵押、缺数据、缺信用”,提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宁波某电子元器件厂商负责人无奈道出了众多民营企业的困境。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始终面临资金的发展瓶颈,总的来说来源于管不住开销,拿不到资金两大方面,
一方面,财务信息不完善的短板,在运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进一步放大了企业的隐形成本压力。多数中小微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核算体系:部分加工型企业仅靠手工台账记录收支,无法精准拆分生产、办公、仓储等环节的水电费消耗;服务业企业甚至未单独核算水电成本,难以识别“空调长开”“灯具未关”等能源浪费问题。这种“财务模糊”状态,让企业在水电费等运营成本持续上涨时,既无法快速定位成本管控节点,也难以制定有效的节能降本方案。
另一方面,有效抵押物少的困境迫使中小微企业面临企业融资成本飙升、融资通道少等问题。传统信贷体系中,房产、土地等不动产是银行核心认可的抵押物,而中小微企业多为“轻资产”运营:商贸企业的核心资产是库存商品,科技型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专利,几乎没有符合银行“硬指标”的抵押物。若寻求第三方担保,需支付一定年度担保费;若选择无抵押信用贷,银行因担忧企业现金流受成本上升影响而增加贷款利率。更严峻的是,部分民营企业被银行拒贷后,只能转向年化利率过高的民间借贷,过高的融资成本不仅无法缓解资金压力,反而让企业陷入“借新还旧”的债务陷阱,进一步削弱经营韧性。
这种“财务信息不完善 +有效抵押物少 +运营成本上升”的三重压力,本质上形成了恶性传导链条。这一链条不仅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负担,更成为制约其获取普惠金融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
平台驱动引活水
人行宁波市分行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以服务普惠群体融资为目标,建设并优化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宁波中小微企业建立“水库”,引来金融“活水”。
作为宁波普惠金融改革的“数字基础设施”,该平台通过数据整合、服务延伸,实现了对企业融资全流程的赋能,形成融资对接、信息查询、客户培育、风险防控“四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企业融资畅通。

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图/人行宁波市分行)
首先该平台通过数据汇聚,为企业建立“信用画像”。平台打破数据壁垒,通过物理归集、接口调用、系统直连等多种方式,整合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用事业单位的七大类数据,形成793张数据表、45亿条信息的“数据池”,覆盖全辖140余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此基础上,平台通过雷达图、综合评分、行业排名等形式,生成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信用报告。这份“数字信用证明”,让原本因缺乏抵押物而“信用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得以用数据换信用、以信用获融资。截至 2025年6月末,金融机构通过该平台累计查询企业信息1017万次,平台已成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重要补充。
其次借用专有通道提速,让融资需求“呼有所应”。为解决企业融资“慢”的问题,平台依托宁波市首贷服务中心(服务站),搭建起多渠道的融资对接入口。平台还开设“比价选优”金融产品超市,让企业自主选择适配的信贷产品,并建立“抢单、督导 + 135机制”:金融机构需在1天内回应企业需求、3天内实地走访、5天内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完成授信。这一机制大幅压缩了融资周期,截至2025年 6月末,通过平台申贷的企业平均授信时间较2019年缩短3.1天。同时,平台持续开展“信用融资破难”“首贷户拓展”等专项行动,推动中小微信贷实现“量增、面扩、价降”。
进而打造银行精准获客渠道,为企业融资扩面。针对金融机构“找客难”的问题,平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纳税、社保缴纳等50项反映企业特征的关键指标,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方式开展个性化建模,筛选潜在客户、开发线上金融产品。目前,已有28家金融机构参与建模,开发出7款全线上纯信用金融产品,实现“申请、测评、放款”一键办理。以平台首款产品建行宁波市分行“智甬贷”为例,截至2025年6月末,已为1539家企业授信约8.5亿元,贷款余额约6亿元,户均授信55.2万元,成为支持小微企业的“主力军”。
最后建立风控体系,为金融安全“保驾护航”。风险防控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平台一方面提供纳税变动幅度等28个关键指标,供金融机构设置差异化阈值监测企业经营风险,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推送预警信息55.3万条,涉及主体5.2万家;另一方面,在获得信息主体授权后,为金融机构提供批量数据下载服务,助力贷后风险管理,目前已有32家金融机构通过该服务优化风控流程。
截至2025年6月末,该平台已累计帮助6.6万家企业通过申贷获得授信约3130亿元,真正实现了征信“一库可查”、融资“一键可达”、获客“一筛可得”、风控“一触可知”。
如果说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聚焦“融资全流程”帮助企业由外部引入“活水”,那么宁波银行“波波知了”系统则直击企业运营痛点,以“智慧水电气”服务为核心“节流”降本。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水、电、气等能源成本是重要的运营支出,而能源使用数据不仅反映企业的经营活跃度,更是企业信用的“隐性指标”。
“波波知了”系统通过对接水电气供应单位数据,为企业提供能源使用监测、成本分析、节能建议等服务——企业可实时查看能源消耗趋势,识别节能空间,通过优化能源使用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系统将企业的能源使用数据、缴费记录等纳入信用评估维度,为银行提供更全面的企业经营画像,辅助信贷审批决策。
例如,宁波某制造业企业通过“波波知了”系统监测到车间照明能耗过高,平台随即提供“高光效灯具更换+智能控制器加装”的节能方案,帮助企业降低照明能耗30%,每年节省电费近10万元;而企业稳定的能源消耗数据与及时的缴费记录,也成为银行为其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的重要依据。这种“运营服务+融资赋能”的模式,让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给钱”,更延伸至“帮企业省钱、帮企业增信”,实现了银企共赢。
以数增信构建普惠金融新生态
从2015年10月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到2019年11月升级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一路走来,宁波已经是深耕普惠金融改革工作十年的“老兵”。2022-2025年,宁波还持续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中央财政通过奖补资金支持宁波优化融资增信、风险补偿等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模式。
从此次两大平台的创新实践,到全链条服务体系的构建,宁波以“数字赋能”为核心,形成了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彰显了在普惠金融领域从“先行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角色升级。
下一步,宁波将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的融合发展。在绿色领域,推进碳账户金融建设,推广碳排放权等权益类抵质押融资,完善多元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在科创领域,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信贷支持,发展科技保险,推进投贷联动,助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渗透、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深化,在未来宁波将继续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为全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经验”,让民营经济在金融赋能下焕发更强生机。(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供图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