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禄丰:三代人接力 镌刻从保家卫国到服务民生的家国情
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金山镇新河社区的石板路上洒下斑驳光影。59岁的邓学斌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社区办公室。他的步伐稳健有力,腰板挺直,依稀可见当年的军人风采。一个家庭,三代人,用跨越近七十年时光,以不同的戎装,诠释着同样的家国情怀。
褪色的记忆,不褪色的忠诚
在邓学斌家中,珍藏着两套属于他的军装——1984年入伍时穿的85式军装,绿色的确良面料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还有儿子邓华2011年入伍时配发的07式军装,数码迷彩、配套标识,展现着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崭新面貌。
虽然父亲邓加福的军装因年代久远未能保存下来,但那段从军经历却成为这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军装会更新换代,军功章也会褪色,但为民服务的本色永远不能变。”这是邓学斌常对儿子说的话,也是这个军人世家的家训。
从军营到社区,岗位转变初心不改
1989年,从部队转业的邓学斌面临人生选择。许多战友选择去了收入更高的企业,他却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在部队是为人民服务,回到基层一样是为人民服务。”这句朴实的话语,支撑着他在基层勤勤恳恳工作。
2000年,邓学斌开始担任村民小组长。面对当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矛盾纠纷多发的状况,军人出身的他将部队管理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基层治理中,组织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成立调解队,专门攻克那些陈年积怨。
“在部队时,我们讲究协同作战。解决村里的矛盾也一样,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邓学斌说。这个方法成效显著,十几年间,他们成功调解了上百起纠纷,使村里的风气焕然一新。
2011年,因工作出色,邓学斌被调到新河社区工作。从农村到城市社区,工作环境变了,内容变了,但他那股认真劲儿和责任心始终没变。
把群众当战友,用真心换真情
在新河社区,几乎每个居民都能讲出几件邓学斌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故事。
“他做工作,就像在部队带兵一样,既讲原则,又重感情。”社区居民王海燕感慨地说,“他总能说到我们心坎里。”
这种“把群众当战友”的工作方法,正是源自邓学斌的军旅经历。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这是他在部队时就记着的笔记。如今,笔记的内容从如何带兵变成了如何服务群众,但“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核心思想始终未变。
三代接力,跨越时空的担当
2011年,邓华高中毕业。当许多同学选择热门专业时,他毅然报名参军。“我要像爷爷和爸爸一样,穿上这身军装。”临行前,邓学斌郑重地交给儿子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在部队好好干,记住咱们家的传统——穿上军装要保家卫国,脱下军装要服务人民。”
邓华没有辜负期望。在服役期间,他刻苦训练,很快脱颖而出,先后被评为“士官标兵”“优秀士官”“优秀教官”和“四有”优秀士兵。每次获得荣誉,他总要第一时间告诉父亲。而邓学斌的回信总是那句话:“戒骄戒躁,继续努力。”
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初心
这个军人世家的传承中,既有不变的精神内核,也有随时代发展的工作方法创新。

邓学斌清楚地记得,刚参加社区工作时,主要靠“铁脚板”——挨家挨户走访,用笔记本记录居民诉求。如今,社区建立了网格化管理平台,居民通过手机App就能反映问题。年近六旬的邓学斌主动学习使用智能办公系统。
“时代在变,服务群众的方法也要变,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他说。
这种变与不变,体现在三代军人的职责使命上。邓加福那一代,重点是保家卫国;邓学斌这一代,既要保家卫国,又要服务地方建设;邓华这一代,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军事技能,还要具备全面素养。
如今,即将退休的邓学斌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我常对年轻人说,每一代人都要有每一代人的担当。”邓学斌望着窗外欣欣向荣的社区,目光坚定而深远,“现在国家强盛了,条件更好了,但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从1955年到2025年,这个普通家庭,变的是戎装,不变的是初心;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担当;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这个国家和人民最深沉的眷恋。(叶建芸、普碧君、尹碧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