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云南武定法院:司法守护金沙江碧波清澜

时间:2025-10-2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秋日的金沙江缓缓流过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山河远阔、生态优美,一幅绿水青山、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金沙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为守护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武定县人民法院创新审判机制、注重生态修复、推动协同治理,为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武定法院干警下乡办案途中拍摄的金沙江晚霞照片)

党建引领,铸就生态司法“护绿盾”

“武定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现在开庭……”初秋的金沙江畔,一件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在案发地开庭。庭审一结束,这里就切换成武定法院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现场。刚工作1年多的青年党员陈泳宏参加了这次主题党日活动。她和同事们一起在江边增殖放流,向旁听庭审的群众普法宣传,她认为支部通过“环境整治+生态司法保护庭审+增殖放流活动+普法宣传”的方式,既是对理论学习的升华,也是保护长江从我做起的最切实行动。

(武定县人民法院巡回审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庭审现场)

司法守护,理念先行。“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为长江上游武定段生态司法保护贡献法院智慧。”2025年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武定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肖继成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分享了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感悟。这也是全体武定法院人的司法共识。

自2024年被定为全省首批薄弱法院以来,武定法院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加强政治建设,始终以政治上的坚定推动落实的坚决,深入学习领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意见》,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摆在首要位置,增强守护生态的理论自觉、行动自觉。

(武定法院干警到东坡傣族乡开展巡回法庭过程中,就地调解一起乡邻纠纷)

司法护航,构建生态保护“发展链”

一家规模不小的柑橘企业看准了武定县境内金沙江河谷气候炎热、光照充沛、灌溉取水便利的优势,把基地设在了武定县内,种植的70亩柑橘,眼看就到盛果期,却因为引水灌溉问题,和当地村民发生了纠纷。

(武定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到矿产企业开展执行工作)

案件诉至法院后,武定法院立案庭立即研判,及时将案件分流到速裁团队。一边是焦急等待解决问题的基地老板,一边是当地忧心灌溉用水的村民。法官速裁团队没有就案办案,而是主动靠前服务,把调解的现场搬到了纠纷发生地。在金沙江畔的林果基地里,法官在查清案情、厘清诉求后,创造性提出了“分时用水公约”,同时满足了村民和基地不同阶段的用水需求。在现场释法说理后,得到了双方的认可,纠纷迎刃而解。

解了燃眉之急的基地负责人感慨:“法院不仅化解纠纷,更帮我们筑牢绿色发展法治屏障,让我们发展生态种植心里更踏实了!”这样的调解结果,既护了金沙江的绿,守了司法的理,更解了纠纷的结,搭了发展的桥。

合力守护碧水蓝天。2019年以来,武定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异地造林5678亩,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退化林修复18865亩,封山育林4200亩,补植补造550亩;依托林药、林果、林菌、林禽等产业,实现林下经济19.41亿元,走出了一条点绿成“金”的发展之路。

法护青山,织密守护生态“保护网”

生态环境的守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武定县法院的法官始终认为,只有山绿了,水才能常清。对流域周边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武定县法院坚持惩罚犯罪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让受损的生态及时得到修复。

在审理一件非法采矿破坏生物资源类公益诉讼案件时,法院充分利用公益损失修复功能,在判决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采用生态“替代性修复”措施—责令被告人对其破坏的山林资源进行补植补种,对水产资源进行增殖放流,并承诺三年绿植养护。案件宣判时,法官当庭释法,让“违法受惩罚、破坏要修复”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2023年以来,武定县人民法院建立“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专家辅助人出庭”机制,探索“诉前磋商+司法确认+跟踪回访”闭环模式,共审结环境公益诉讼案件6件,推动修复林地380余亩,督促涉案当事人投入治理资金200余万元。

(武定县人民法院发窝中心人民法庭干警巡回开庭途中照片)

审理一案,更要教育一片。2023年以来,武定法院开展“送法到基层”活动120余次,法官的身影成了金沙江畔的“枫景”,为林农普及全国首部林下经济立法《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下经济促进条例》,为光伏电站项目讲解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解答,为群众讲解长江禁渔期要求和长江鱼类保护的重要性,让“守护金沙江就是守护母亲河”成为共识。

多元共治,打好综合治理“组合牌”

在金沙江畔的己衣大裂谷,壁立千仞险峻雄奇,有一群“山中精灵”野生猕猴常年在此栖息,灵动了这片险峻奇美的山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2024年,武定法院审理了一起盗猎野生动物(猕猴)的案件,依法惩治了盗猎者,对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被告人董某某、熊某某等四人判处二年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彰显了司法权威。法院在判决后全面分析案件成因,向林业等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敦促建立起信息共享、联合巡查、应急救助相结合的野生猕猴联合保护机制。司法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从“惩治犯罪”到“联动预防”的延伸,辖区派出所及护林员加强了定期巡查、排查非法捕猎工具的力度,在猕猴常出没区域设置了“生态保护警示牌”,法院联合相关部门在周边村寨开展常态化普法,构筑起全链条保护网。己衣大裂谷良好的生态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成了各地游客赏景探险观猴的“打卡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23年以来,武定法院重点审理长江十年禁渔相关案件,严厉惩处在水生生物保护期内从事生产性捕捞以及实施电鱼、毒鱼、炸鱼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促进流域水生生物恢复。严厉打击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加强对其栖息地生态系统保护,维护流域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2025年,全县未发生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案件,达到了从“惩罚”到“治理”的良好效果。

法护安澜、山绿水清。夕阳西下,金沙江畔新绿吐翠,见证着司法守护下生生不息的绿色希望。(杨帆/文、张喆/图)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