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火墙”,庐山市出台新机制将招投标监督关口前置
为从源头上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活动,有效遏制“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庐山市于近日正式出台《庐山市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事前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试行)》。该机制通过强化招标人主体责任、实施公平竞争双重审查、建立关键环节“双备案”三大核心举措,将监督管理的重心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为公共资源交易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压实责任,让招标人“权责对等”
新机制首要举措是强化招标人的主体责任,明确招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招标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负总责。同时,要求招标人必须将招标计划、招标文件等关键事项全部纳入本单位“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范围,并形成书面纪要。“这相当于给项目单位的‘一把手’套上了‘紧箍咒’,从内部决策源头杜绝个人擅自拍板,确保了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解读。
双重审查,为公平竞争“清障祛淤”
针对招标文件中可能出现的“量身定制”等隐性壁垒,新机制设计了双重审查的严密防线。一方面,招标人作为责任主体,必须建立内部审查制度,对招标文件进行“自我体检”;另一方面,行政监督部门在备案时进行“二次复核”。对于审查中发现的排除、限制竞争问题,监督部门有权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前招标活动不得继续。此举旨在彻底清除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各类不合理门槛,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够公平参与竞争。
“双备案”留痕,使全程监督“有迹可循”
最具创新性的举措是建立了招投标关键环节的 “双备案”机制。招标人不仅在发布公告前需将决策纪要和招标文件报市纪委监委及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在确定中标人后,还须将评标结果、合同等关键材料再次报备。这种“事前报备决策、事后报备结果”的模式,相当于为每个项目建立了完整的监督档案。
从“被动查”到“主动防”的治理变革
庐山市此次出台的事前监督机制,标志着招投标领域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转变。它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将监督压力有效传导至权力运行的起点,推动监管模式从被动调查处理向主动预警预防升级,有望从根本上净化市场环境,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与公信力。(文/徐建 庐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