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变“留量” “融”出好风光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开幕。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郭如琦 摄
金秋时节,江淮大地叠翠流金。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字字千金,言犹在耳。一年来,合肥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扎实推进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合肥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1%,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增长6%,人均旅游花费再创新高。
小票根变“金钥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收藏”。
当下,奶茶标签、咖啡杯套成了年轻人的新型“收藏品”,方寸之间承载着满满的仪式感。而当这份对“纸质印记”的收藏热情遇上传统文化,更广阔的文化场景正在合肥悄然延伸。
2025年9月,安徽启动“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从9月持续至明年春节,百余场名家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专题展览等轮番登场,打造一场跨年度的文化盛宴。
演出在进行,文旅体验也在延续。活动期间,凭“百戏入皖”演出票根,游客可免费游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等安徽标志性景点和合肥市域内主要景点,“吃住行游购娱”优惠套餐持续进行。
“在全区,我们同步推出‘票根经济合作伙伴’计划,凭戏曲票根可在合作商家享专属优惠,实现‘一张票根、多重体验’。”蜀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依托“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发展演唱会经济等,当前,合肥积极构建“演艺引流+场景增值+消费升级”生态闭环。今年1至9月,全市已开展29场大型演出,吸引观众57.4万人次,带动消费28亿余元。
“国庆中秋假期,通过多平台发行文旅消费券800万元,拉动消费4049.2万元。”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携程和支付宝平台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首日合肥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62%,前六日市内景区日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40%。
想要感受一座城市,“食”往往是另一扇直观的窗口。根据抖音平台统计,在播放量TOP100的城市形象视频中,地方饮食内容占比近四成,在众多内容类别中排名首位。
中国人懂吃,也会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出一方独特的饮食传承。当“美食”成为城市形象中最炙手可热的名片,合肥深谙其道——留住一个人的心,先要抓住“TA”的胃。
9月下旬,“超级皖”美食争霸赛合肥挑战赛在包河区磨滩旅游度假区上演。从县区海选脱颖而出的挑战者,与守擂名厨同台竞技,最终组成“合肥战队”,让庐州风味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赛场之内精彩纷呈,赛场之外更是烟火升腾。同步亮相的“超级好吃市集”,汇聚了上百家皖味招牌——从酥香扑鼻的下塘烧饼,到麻辣鲜香的蒙城椒麻鸡;从夜宵顶流小龙虾,到热气蒸腾的特色蒸笼……游客只需漫步其间,便能一站式尝遍安徽各地风味。
“没想到在合肥能一次吃遍这么多地道安徽风味,从皖北到皖南,来一场舌尖上的‘旅行’。”活动现场,不少手持小吃、笑容满面的市民这样感叹。
以食为媒、以赛聚流的城市活动,不仅点燃了市民的参与热情,更成功将美食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消费,展现出合肥文旅市场热气腾腾的活力图景。
数据显示,“超级皖”美食争霸赛合肥市海选赛首战现场客流超10万人次、商户营业额1083万元,较平日分别增长185.7%、45%,持续举办县区挑战赛,带动所在商圈客流及商户营业额较平日分别增长43.5%、36.8%。
流量背后要“留量”
流量是文旅发展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也是实现长效运营的生命力。然而要真正留住人心,关键还在于构建起坚实的文化产业体系,为文旅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今年3月,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揭牌,为合肥文化产业布局落下关键一子。这座规划面积达79平方公里的功能型园区,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于一身。揭牌当天,便有首批12个重大项目签约入驻。
“入驻文创园后,我们将在算力、大数据、AI等方面赋能更多企业,共同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中国联通安徽省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磊这样展望。伴随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发布,园区正围绕广播影视、数字内容、虚拟现实等六大产业方向延链补链,努力构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优质生态圈。
根据规划,到2027年,紫云山文创园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100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200家,打造亿元级特色文化楼宇10个。
优化产业生态,吸引多元主体扎根,才能真正激活文化产业的“一池春水”。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540户,实现营业收入约473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1.4%。
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空中成像文化展示机”,直面公共空间的交互体验与卫生安全痛点;安徽徽博文物修复研究所有限公司发布“宇宙线缪子无源监测设备”,实现对文物内部精细结构进行“CT扫描”;合肥听听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服务公司推出国内首款纯硬件“AI导游耳机”,圈粉无数……在不久前于合肥举办的2025安徽省科技赋能文旅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新产品发布环节备受瞩目——亮相的四个新品中,合肥一城独占三席。
“当前,合肥一批上市挂牌企业和‘专精特新’文旅企业接连涌现,共同构筑起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向上生长的同时,普惠性的文化事业也在悄然绽放。试运营10个月的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已接待读者超百万人次,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如今在这里,历史典籍与科技图书相映成趣,全息数字人可与读者互动对话,虚拟翻书触摸屏让古籍“活”了起来,24小时自习室更成为“城市夜读”的温暖灯塔。
与此同时,市博物馆加快建设,6处文化空间入选“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新春文化庙会、非遗传承晚会等品牌活动与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等惠民演出交织成网,今年1~9月,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等惠民演出1209场,悦书房接待读者740.1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11422场。
产业与事业的相互滋养,催生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文旅融合新场景:在渡江战役纪念馆,科技赋能动态还原历史,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走进罍街、津门水街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戏曲、舞狮与创意市集点亮城市夜空;合柴1972将工业遗产转化为艺术空间,江淮汽车研学基地让制造现场成为科普课堂,科大讯飞AI体验馆则让尖端技术变得可亲可感……
更长远的布局
当“百业+文旅”的星光在各行各业逐渐点亮,点点星光便汇成了全域旅游的繁星图景。
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说,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对于如今的合肥,这句话格外应景。
在长三角这片发展高地,合肥文旅的破局关键,正在于其独特的优势——科创基因及区域协同。
走进安徽名人馆,游客戴上XR设备,瞬间就能“潜”入水底,探访千年前的古城;在包公园,一场以“包公”为核心的实景探秘游戏,让历史变得可以触摸和互动,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在骆岗公园,AR数字剧本游和绚烂的光影秀,更是成了国庆中秋假期的流量担当,吸引客流百万人次。
这些多元创新体验的背后,是更加长远的布局。
今年以来,《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2024-2027年)》《合肥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接连发布。其中,《规划》结合合肥旅游圈科创资源特色和文旅休闲资源,提出打造“国际知名科创旅游目的地”的愿景。更值得期待的是,规划提出构建贯通七城市的“旅游黄金走廊”,意味着合肥将与淮南、六安等兄弟城市握指成拳,共同谱写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新篇。
短短数月后,在科学岛召开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科普研学游发展大会上,合肥再次展现将科技转化为“可感体验”的决心——规划打造全球首个以大科学装置集群为核心、深度融合前沿科技的沉浸式科普旅游目的地。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分析所所长张扬看来,坚持“科技范”与“烟火气”并重是合肥实现文旅深度融合的策略之一。“要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推动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开门办科普’,打造更多‘科学岛+文化岛’‘科大硅谷+艺术街区’融合场景,不断释放‘科里科气’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一湖一城一园一山一河一廊’的整体开发,积极谋划环巢湖重大文旅项目,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在全域旅游的格局中不断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曾经,安迪·沃霍尔预言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而此刻的合肥,正用科创与人文,将一刻的流量沉淀为持久的城市魅力,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为再次回来的理由。(许露瑶)
■记者手记
“合肥到底有哪些好玩的?”提及合肥文旅,有时会引发一些善意的调侃。
前不久一个夜晚,和好友在“家门口”看完戏,捏着余温尚存的票根,我们一头扎进街角的烟火气中。“凭票根能优惠,打算吃些什么小吃、选些什么文创?”和好友笑着讨论的那一瞬间,我忽然感到,文旅不只是远远观赏,也变成了可以触摸到的生活温度。
事实上,今年以来,这份温度还在不断升温:巢湖之上,“旅游贰号”开启首航,每日四个班次,将浩渺湖光与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超级皖”美食嘉年华在磨滩、半汤老街热闹开场,百道复刻美食让地方风味登上精彩瞩目的舞台。从省科技馆到新揭牌的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科创科普热潮悄然涌动;渡江战役纪念馆,用科技赋能历史,让红色记忆不断焕发新生……
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玩有趣”,让我这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感受到改变,也产生了更多期待。
——期待曾经“不知去哪玩”的提问,被更多鲜活场景稳稳接住,为之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