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合肥把戏唱到了苏州
长三角的秋天,总不缺文化盛事。当人们还沉浸在昆曲的“月明云淡露华浓”的余韵中,一场戏曲界的“满汉全席”——“百戏入皖·星耀合肥”,已将它的橄榄枝,从合肥伸向了苏州。
10月16日下午,“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推介会在苏州市会议中心举行,向广大戏迷朋友发出盛情邀约。
“这活动办得巧!不光是能便宜看戏,还把安徽的好山好水都带来了!”一位苏州戏迷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此次推介会,更像是一次意味深长的文化“串门”。一个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百戏之师的故乡,一个是立志汇聚百戏、打造文化高地的主场,这场发生在“人间天堂”与“科创名城”之间的双向奔赴,实则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宏大叙事下,一盘关于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棋局”。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主题活动启动暨名家经典荟萃演出现场。(资料图)
一出好戏会知音
为何首选苏州?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深思熟虑。苏州,不仅有园林的精致,更有昆曲浸润下的文化根脉。这里的市民,不是普通的观众,而是自带“三分审美”的知音。当一件事物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时,最好的方式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去赢得行家的认可。
“百戏入皖”将橄榄枝率先递给苏州,既是对“百戏之师”地位的由衷致敬,更是一种底气十足的文化自信。它仿佛在说:我把最好的戏带到最懂戏的人面前,期待一场高山流水的相遇。从这个意义上讲,合肥此行,不如说是来“觅”江南的知音。以尊重换真心,用好戏会好友,这既是引流,更是引“心”。
昆剧《南昆风华——昆剧经典折子戏专场》剧照——《玉簪记·偷诗》。
三招妙手破圈层
传统文化要“活”起来,最大的障碍是“圈层壁垒”。一是“价格壁垒”,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二是“场景壁垒”,囿于剧场,与生活脱节。三是“年龄壁垒”,受众固化,知音难觅。“百戏入皖”用三招漂亮的组合拳,精准破壁。
第一道,是地域的墙。一张小小的票根,让“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长三角的文化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共享起来。
第二道,是价格的墙。“一杯奶茶钱看一场名角大戏”,这不仅简单的让利,而是一种姿态,一种宣告:高雅艺术的殿堂,门槛可以很高,但门永远向人民敞开。它拆掉了普通人与戏曲之间的“消费心墙”,让传统文化变成多数人可以轻松拥抱的日常。当文化遗产活在流动的风景里,它就拥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第三道,是年龄的墙。戏曲如何吸引年轻人?“戏票+旅游”的模式给出了一个巧妙的答案。对于追求体验感的“Z世代”来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叠加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打卡,其吸引力远超单一的观演。这种“文化+”的创新,正在悄然打破戏曲是“老年人专属”的刻板印象,为古老艺术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市民打卡“百戏入皖・星耀合肥”名家名角名剧惠民展演现场。
万千气象归一脉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这场推介会是长三角一体化从“经济握手”走向“文化牵手”的生动缩影。过去,我们谈论区域协同,更多是产业链的互补、交通网的联通。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文化资源的共享与文化市场的共建。
合肥拿出最具诚意的文化产品和旅游资源,投向苏州的文化消费市场,证明了在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互鉴,正在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当苏州的游客带着对昆曲的理解去欣赏徽剧、黄梅戏,当安徽的舞台因为迎来苏州的知音而更显光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生态将变得何其丰饶与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一场“百戏入皖”,为何能激起如此涟漪?因为它深刻地回答了时代的命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的文化,要为谁服务,又该如何走向未来。
它让我们看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仅是几场演出,而是化作实实在在的惠民票价与免费山水;它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浇灌下,才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它更让我们看到,一种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文化气象,正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蔚然成风。
我们有理由相信,“百戏入皖”叩开的不仅是苏州戏迷的心门,更是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戏曲文化的交流融合。当戏台的锣鼓与山川的脉搏同频共振,当古老的声腔在现代的旅途中久久回响,一个更有厚度、更有温度的文化中国,正向我们阔步走来。(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