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将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 多维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10月15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政策解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摄
据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介绍,安徽将通过“4项行动+20项举措”全面推进全国首创的“农业保险+”改革,到2027年实现乡村振兴投入可持续,助力安徽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其中2026年目标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超2300亿元,带动涉农贷款持续增长、余额力争达到力争达3万亿元。
“农业保险与‘三农’深度融合,是破解‘三农’多元投入难题的关键路径。”谷剑锋表示,该项改革通过发挥农业保险分险、增信、赋能等作用,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对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达成改革目标,安徽部署“四项行动”,细化20项具体举措,构建“农业保险+”全方位服务体系。
行动一:实施“农业保险+”多元融资行动,赋能“三农”领域
以“+一揽子金融产品”为主线,通过设立“政保贷”综合金融产品、实施“农业保险+”专项担保计划等方式,打通“+信贷”“+担保”“+基金”“+期货”等政策存在的难点、堵点,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
行动二:实施“农业保险+”多维赋能行动,拓展要素资源场景
依托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设立“农业保险+”版块,建立线上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开发农业企业科创保险产品、创新文旅保险体系、推广数据资产运用等,在不同维度上拓展数据、科技、平台、文旅、资产等要素资源,为农业保险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多场景、开辟更多路径。
行动三:实施“农业保险+”多链融合行动,全链条服务产业链
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生态链、技术链,推广“一链一险”模式,提供“种、养、加、储、销”全链条保险服务,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优势,深度挖掘农业企业上市后备资源,推行“专家+农技员+协保员”协同模式,为链上企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行动四:实施“农业保险+”多层次覆盖行动,夯实服务基础
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保险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商业险共保模式,持续推进“防贫保”综合保险,深化民生保险试点,整合现有村级农业保险服务点,加强基层农险服务队伍建设,夯实“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
平台支撑: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成“主渠道”
发布会现场,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云详解了“农业保险+”版块的落地支撑——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去年以来,安徽率先将“1+16”省、市两级具有融资信用服务功能的平台纳入国家一体化网络,打造面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融资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出口”,形成银行、保险、担保、股权投资基金、租赁、期货等线上业务“主渠道”,为全省所有经营主体高效便捷提供全流程综合融资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金融超市共上线各类金融产品5762个,注册经营主体达282.4万,累计提供信贷资金2.4万亿元。
“依托该平台,安徽推进‘农业保险+’版块建设,设立‘政保贷’综合金融产品,为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涉农经营主体,线上针对性提供一揽子综合融资服务。”张云介绍。
据悉,该平台已在亳州市、滁州市等农业重点区域进行试点,分别为返乡创业型企业、传统种植型企业等不同类型主体制定服务方案,通过实际案例检验“政保贷”可行性和适配性。目前,“政保贷”业务已在安徽省16个地市全面推广,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保险办理+贷款申请”服务功能已上线运行。
目前,“农业保险+”改革各项举措已进入落地阶段,随着试点全覆盖、平台功能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安徽“三农”领域将迎来更多金融活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文/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