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水运创新服务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临湖而兴”到“通江达海”
合肥水运创新服务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4年1月5日,一辆辆江淮新能源商品车从派河港一期码头装箱,发往柬埔寨,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合肥港首发成功。(资料图片)
10月13日,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区,一辆辆汽车整齐停放在港口,巨型塔吊正在进行装运作业。每天,江汽集团国际事业部订单支持部国际物流主管时玉冬和同事们要负责将至少两三百辆江淮汽车从这里装船。这些车辆随后沿着江淮运河直抵上海港口,再发往海外。时玉冬的日常,正是合肥水运创新服务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缩影。
江淮运河改写城市航运版图
南淝河港区,航运水深保持在4米左右,这里常年可通行2000至3000吨级船舶。
因为航道条件好,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区码头(以下简称“派河港码头”)一期投用前,江淮汽车几乎100%的产品都是从南淝河港区出货,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最开始是将集装箱拖到南淝河港区,装完再运到芜湖发往各地。”时玉冬回忆,随着业务越来越大,南淝河港区开通了直达上海的航线。
一直到2023年,随着江淮运河全线试通航,派河港码头作为江淮运河上首座集装箱码头同步启用,合肥城市航运版图由此改写。
站在合肥派河港眺望对岸,一排排现代化工厂就是江淮的新港基地,离基地5公里,是江淮的小汽车整车厂区。因为看好江淮运河这条便捷的物流大通道,江淮提前布局,临港设厂。
“自江淮汽车发运基地落户派河港后,江淮汽车短驳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原来江淮工厂距离南淝河港区有20多公里,搬到派河港旁边后,通过专用的物流通道,采用‘定点发车、循环运输’模式,15分钟便能完成‘工厂到港口’的运输。”时玉冬表示,以前要从上海、南京等港口提运空箱,至少需要两三天时间,现在派河港就能提箱,随装随走。高效的物流给企业生产销售提供了稳定支撑,也节省了运输成本。
随着江淮运河的全线正式通航,派河港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日渐显现。这条与京杭大运河平行的南北水运新动脉,让合肥港服务范围北延至河南,南抵长江,航程缩短600公里。2024年,合肥港吞吐量已突破5400万吨,50万标箱货物通过17条内外贸航线“水水中转”出海。
“新三样”出海的破局之路
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组件等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是我省外贸出口的亮眼名片。但“新三样”产品属第九类危险货物,如何安全、便捷出海运输?
为此,合肥市积极突破资质、区域等壁垒,畅通“新三样”出海通道。2023年底,合肥派河国际物流园码头正式取得第九类危险货物装卸作业资质,成为我省首个具备第九类危险货物出口装卸能力的港口。
2024年1月5日,一辆辆江淮新能源商品车从派河港一期码头装箱,发往柬埔寨,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合肥港首发成功。
2024年8月15日,合肥至上海“新三样”危险货物“公转水”船舶首航,首次实现了“新三样”危险货物“水水中转”“一箱制”运输。
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先后与上海海事局、太仓海事局实现了“新三样”危险货物海事监管互认合作,实行“始发港审批、中转港确认”协同监管,中转港非必要不开箱检查,水路运输时效显著提高。同时开辟了合肥港至上海港、太仓港2条“新三样”危险货物出口水路运输新通道。
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合肥通过江淮干线水路运输至上海港,相较于公路运输,每辆车物流成本可节省约1000元,同时免去了异地排队报关和装箱等诸多不便。今年1~9月,派河港共水运出口“新三样”危险货物2011标准箱,同比去年一整年激增600.7%,为企业节约成本超20%。
派河港作为目前合肥唯一一座拥有第九类危险货物(锂电池相关)作业资质的集装箱码头,具备了从本地港口始发水路运输出口的能力,为合肥市聚集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增添了重要助力。
内河汽车滚装船出口启新篇
面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今年1月15日,满载江淮汽车的内河汽车滚装船“航通01”成功首航,合肥-上海汽车滚装航线正式开通,这既是江淮运河首条滚装航线,也是我省内河开通的首条滚装航线。
“平均每年有20万台江淮汽车从派河港出发,采用更加安全环保的滚装运输,直接到上海海通码头,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时玉冬见证了这条航线的开通。目前,江汽集团超过85%的出口业务量是从安徽港口和上海港出运,源源不断地将江汽集团的产品运到世界各地。
常态化运行商品车滚装船这一创新业务也为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车企提供了更经济、环保、安全的大规模长距离物流选择,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超15%,强化了合肥作为全国重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截至9月份,已陆续投入运营5艘内河汽车滚装船,累计发运商品汽车11227辆。
目前,合肥-上海外高桥航程已压缩至50小时,合肥-太仓-洋山全程约60小时。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进合肥港与MSC、MSK、CMA、COSCO等国际头部航运公司合作,为货物出口提供点到点全流程服务,进一步简化了运输程序,提升了运输效率。
从2021年4281万吨、2022年4389万吨、2023年4627万吨、2024年5415万吨,再到今年1~9月份4203万吨,合肥港分货类吞吐量逐年递增……回望“十四五”,作为一座不沿江、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合肥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奋力开辟通江达海的航运新通道,从“临湖而兴”到“通江达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十五五”,合肥将持续优化江淮运河水运通道能力,加快推进兆西河一级航道与合肥国际港务区建设,打通水运堵点卡点,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建设内河深水航道和大型码头,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汽车滚装运输,加快推动多式联运和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打造江淮航运中心,服务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等产品更高效便捷出口。(余佼佼 甄娟 王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