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合肥科创企业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时间:2025-10-15

来源:合肥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创新脉动  科技领航

合肥科创企业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从多模态大模型的自研突破,到国产仪器的模块化革新;从空中成像技术“跃然眼前”,到新一代电池产业“奔赴全球”……一批又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在合肥这片热土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10月14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集中采访团走进多家在肥科创企业,实地参观考察企业研发试验室、生产一线,了解工程攻坚背后的故事,从中感受这座城市跃动的创新脉搏。

新技术

从“不可见”到“跃然眼前”

走进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台无介质空中成像终端悬浮于平台上方,屏幕“消失”了,影像却清晰可见。指尖轻点,投影中的虚拟按钮随之响应,如同触摸未来。

“我们在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的清晰度、亮度等核心指标上已实现全面国产化领先,并拥有近万平方米自研厂房保障产能。”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技术,源自东超科技团队对基础光学结构的持续重构与成像路径的反复推演。东超科技副总经理朱永志说:“科学技术要打头阵,我们将持续深耕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智象未来(合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部部“AI大片”正在上演:恐龙在密林奔跑,巨龙穿云破雾……

“作为一家多模态大模型企业,我们致力于让AI技术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让创作变得更简单,满足各类用户需求。”智象未来创始人兼CEO梅涛介绍,基于自研的“智象多模态大模型”,智象未来已推出多种AI产品,可根据不同产业需求生成图片、视频、3D模型等内容。

新产业

从“自主架构”到“应用前沿”

只比手掌稍微大一点的一块板卡,采集数据的能力能媲美一整套传统测试设备?

在合肥企业中科采象的展台上,一组黑红配色仪器格外引人注目。这并非普通设备,而是国内少数由企业自主研发、具备完整架构控制能力的μXI模块化仪器系统。目前,相关产品模块已实现量产,并在海洋物探、大科学装置、汽车测试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落地应用。

“这是一套高精度数据采集平台,搭载逻辑可重构的控制器,具备自主算法处理、智能控制与同步采集等多项关键功能,可实现微秒级至皮秒级的高精度同步,适配大规模多通道信号采集需求。”中科采象董事长兼创始人曹平一边介绍,一边演示“热插拔”功能——在设备持续运行状态下,可更换模块,无需停机重启。“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灵活扩展的基础平台,无论是工程测试还是科研装置,都能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适配。”

在国仪量子展区,科研的精密感扑面而来。这里陈列着国内首台商用交付的扫描NV探针显微镜、国内首台商用场发射透射电镜。

“它能捕捉到比地球磁场还弱十亿倍的磁场信号。”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许克标轻轻抚过一台量子磁力仪说。这款设备已被应用在心磁图仪中,为临床提供更快速、无创的心脏磁成像筛查技术。

新市场

从“国内布局”到“世界跑道”

“这类固态电池,未来可能会应用到飞机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动飞行。”在国轩高科展厅,一块透明外壳、结构复杂的Gotion电池模组静静躺在展台中央。

“我们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在国轩高科高级副总裁王永海看来,科学技术打头阵的底气,来源于全产业链上的布局和深耕。目前,这家合肥本土企业已在全球布局八个研发中心、四个验证平台、20余个制造基地。从德国到斯洛伐克,从日本到新加坡,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延展,海外营收占比首次突破30%。

10月13日,国轩高科摩洛哥超级工厂首区结构实现封顶,标志着全球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而在国内,国轩高科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变革的“窗口期”,推出适配工程机械、低空飞行、便携储能电动船舶等多类型需求的新一代电芯和产品,B级车以上营收已占整体比重超三成,向“好用”和“高端”稳步迈进。

从多模态大模型的数据算力竞速,到空中成像的“未来之眼”,从量子仪器的国产突破,到电池产业的全球跃迁,合肥企业正用一场又一场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的创新实践,奋力谱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卞怡菲  邵静)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