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区:党建引领“沉”下去 街区治理“活”起来
近年来,庐阳区充分激活街区党组织引领效能,通过“支部建在街面、力量沉到一线、难题解在现场”的实践路径,精准攻克街面秩序维护、人居环境整治等治理难点,持续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支部建在街面 延伸治理“神经末梢”
“过去党组织建设在‘围墙内’,街面上的商户、往来群众遇事难对接。现在建立街区党支部,就是把治理的‘根’扎到街面上。”庐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的话,点出了治理模式转变的核心。
围绕“一区域一支部”思路,庐阳区科学划片组建街区党组织。在淮河路步行街、庐阳万象汇等人气旺、需求集中的重点区域,一个个支部“阵地”直接落地街面显眼处,同步配套“街区党群服务站”以及便民服务角,将治理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让服务与商户、群众的需求贴得更紧、连得更实。
如今,庐阳已经成立20个街区党组织,有效覆盖4400余家商户、6200余名党员和240余条主次干道。“以前商户没有地方说事,有问题得通过社区层层上报。现在有了街区党组织,我们能直接参与管理,问题反映更快、解决也更高效。”橡树湾小区彩航图文广告负责人朱丽君的感慨,道出了这一变化带来的真切实效。
城隍庙街区党支部召开工作推进会
力量沉到一线 凝聚共治“强大合力”
“作为街区党组织书记,我常跟支部同志说,要管好这片街区,就得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上周我们刚组织街区党员学习精细化管理好做法,大家都带着问题来、揣着办法走,支部的‘主心骨’作用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庐阳区城隍庙街区党支部书记郭君雪说道。
根基扎实方能枝繁叶茂,人员队伍是组织力量的关键支撑。庐阳区明确街区党支部书记由乡镇(街道)班子成员担任,同时配备178名党员骨干,其中包含城管、市监等102名专业力量,让支部不仅有“牌子”,更有强凝聚力。此外,依托“一线为民”“四联四定”等载体,推动全区138名驻点干部、410余名机关在职党员下沉一线,拿起工具走进街区,“地毯式”清理垃圾、烟蒂、小广告,推动“门前三包”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联合整治行动400余场,持续优化市容环境与交通秩序。
“今天我到包联社区,和街区同志一起清扫街巷、规范秩序。亲身参与才真切感受到党建引领的力量,我们党员带头,让越来越多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这种满足感,坐在办公室里根本体会不到。”机关单位青年党员李盼在下沉街区开展“扫路”行动时感慨道。
一线驻点干部向沿街商户宣传“门前三包”
难题解在现场 擦亮街区“内外颜值”
以前这条路上全是流动摊贩,走两步就得挪一下。现在小摊全撤走了,原来15分钟的路,现在5分钟就能到,接送孩子又安心又省时间!”家住凤台路商业街附近的李胜利,言语里满是对环境变化的感慨。这一改变,正源于庐阳区街区党组织将城市精细化管理作为“开门一件事”,通过常态化巡查劝导、志愿服务持续发力。
流动摊点多、单车停放乱,是老城区卫生环境治理的常见难题。对此,庐阳创新推出“潮汐式早市”,引导摊贩定时定点规范经营,以“疏堵结合”的方式破解占道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取缔无证流动摊点880余个,新增共享单车停放点及禁停区50余处,街区整体面貌得到持续改善。
万象汇街区党支部志愿者规范非机动车停放秩序
“以前路过这儿我都绕着走,堆得乱七八糟;现在改成小绿地,看着心里都亮堂!”说起庐阳经开区新六中商圈的变化,附近居民无不赞不绝口。
曾经,这里的围墙边、人行道等“三不管”地带,垃圾堆积、私搭乱建问题突出,既影响市容,又让居民闹心。为啃下这块治理“硬骨头”,新六中商圈街区党支部主动牵头,联合城管、社区及非公企业志愿者,以“机械+人工”结合的方式,清理杂物、拆除违建、平整菜地,再因地制宜推进绿化改造——5000多平方米的裸露土地上,20棵桂花树与红叶石楠球树扎根生长。如今,“脏乱差”被满眼绿意取代,曾经的环境“痛点”,彻底变成了城市“亮点”。
据悉,庐阳区各街区已累计解决路面下陷积水、沿街商铺墙面破损等民生问题40余个,化解房屋收租纠纷、超市卸货噪声扰民等矛盾20余起,为街区治理持续注入新活力。(文/仰宗辉、徐行 庐阳区委组织部供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