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公安:“平安蓝”绘就“两山”生态安全新画卷
滇中腹地,无量山携雾绕林,哀牢山枕绿听涛,两条山脉均为南北走向,并肩撑起景东的生态底色。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公安“平安蓝”穿梭于山林河畔,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生态警务模式,在“两山”生态保护版图上,持续勾勒生态安全新图景。
机制破局:筑牢长效管理“防护网”
无量山的晨雾里藏着长臂猿的啼鸣,哀牢山的晨光中漾着松涛的生机。“生态保护不是单打独斗,得攥指成拳。”正是循着这一理念,景东县公安局与保护区管护局率先迈出协同步伐,从联合印发专项工作方案、成立生态安全保护办公室,到构建“遇事共商、线索共研、行动共赴”的联动机制,将过去分散的守护力量逐步聚成合力,为这片生态屏障筑起更坚实的防线,推动守护模式向协同增效升级。
今年以来,生态安全保护领导小组已召开全体会议1次、专题研判会2次、联络员会议3次,每一次会议的决策都迅速转化为实地行动——管护局监测到的红外相机异常数据,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推送给公安;民警巡查发现的流域隐患,第一时间同步给林草部门。“信息不通、响应滞后”的堵点被彻底打通,生态保护的“反应速度”显著提升,从方案起草到落地执行的“时差”不断缩短。
巡防升级:激活生态管护“新效能”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这是群众对生态美好的殷切期盼。在景东的山林河畔间,这份期盼正被实实在在的行动托举——“林长+森林警长”“河湖长+警长”的公示牌立在岸边、嵌在林间,15名森林警长牵头,携手保护区管护局、林草局、检察院等力量,用“警车巡主干道、大脚板踏深林”的执着,踏遍生态保护的每一寸土地。今年以来,141场次森林巡护、133场次河湖巡查、67场次乡镇级网格化联动接连落地,一张“陆空结合、人机协同”的管护网络越织越密,让群众向往的碧水青山,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
在者干河、川河流域等重点水域,执法队伍通过“定点蹲守+动态巡查”,先后发现并制止多起非法电鱼行为,现场收缴电鱼工具及渔获物。执法人员还现场开展普法宣传,让周边村民深刻认识到电鱼的危害和法律后果,后续该流域非法捕捞行为明显减少。此外,景东还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在无量山、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安装红外相机、远程监控等智能设备50台,配备无人机6台,覆盖野生动物监测与森林资源巡查重点区域,借助移动警务终端实时上传执法记录,让“人防+技防”守护更精准高效。
严打亮剑:织密安全震慑“管控网”
聚焦非法猎捕、杀害、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重点领域,景东县公安局主动对接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市生态环境局景东分局、县林草局等行政主管部门,将保护力量拧成一股绳。“昆仑2025”专项行动中,145人的联合执法队伍,常态化开展生态领域风险排查整治;公安刑侦、森林警察、网安等多警种协同发力,通过8次线索分析研判,挖出26条关键违法线索,精准破获生态领域案件20起,让破坏生态的行为无处遁形。
非法狩猎、非法采砂、排污倾倒……这些破坏生态的行为,在景东都成了“高压线”。今年以来,景东公安已侦破非法狩猎案6起、非法捕捞案8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7人,收缴猎具渔具42件,还救助了26头(只)野生动物,用“零容忍”的打击态势,守住了“两山”的生态底色。
宣教出圈:凝聚爱护生态“向心力”
“这是什么动物?为什么有些是黑色的,有些是黄色的?”在“国际长臂猿日”宣传现场,民警拿着图文画册,向围坐的村民耐心讲解。线上,景东公安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持续推送生态保护法规和典型案例;线下,40场普法宣传走进村寨、校园、社区,2万余份宣传资料送到群众手中,3万余人次接受生态保护教育,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期间,景东公安联合林业、司法等多部门,在文龙镇邦迈村等乡镇村寨开展“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和谐,守护绿色家园”主题宣传活动。工作人员通过摆放宣传展板、发放科普手册、现场答疑等方式,用村民易于理解的家常话普及生态保护知识。从“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到“全国生态日”,景东公安借着一个个重要节点,将生态保护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间。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当起“生态观察员”,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全民护生态、共守绿水青山”的氛围在“两山”之间愈发浓厚。
当红外相机捕捉到黑冠长臂猿母子林间嬉戏的灵动画面,当巡河民警凝望清澈河水载着鱼虾潺潺流淌的生机场景,景东公安的“平安蓝”正以行动勾勒“两山”生态安全新图景——它的底色,是机制织就的守护网,让每一次巡护都有章可循;它的脉络,是脚步丈量的责任感,让每一寸山水都有人守护;它的灵魂,是每个人对绿色家园的珍视,让这份守护从“一人行”变成“众人行”。这幅图景里,藏着的正是生态保护最生动的答案。(普洱市公安局、普洱市委政法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