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河口县:“综治中心+法院”让跨境运果纠纷“一站了结”
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的夏天总是来得早。6月的阳光炙烤着中越边境口岸,空气中弥漫着哈密瓜清甜的气息。可就在三天前,这股香甜差点变成了“烂果味”的损失。
“跑了三千公里,一毛钱没拿到,车卡在边境七天,我们连饭都不敢多吃一口。”回忆起那几天,货车司机王师傅声音有些发颤。他和四位同行从新疆吐鲁番出发,昼夜兼程,将五车哈密瓜运到云南河口,准备经越南出口东南亚市场。可货主迟迟不付运费,双方因押车费、打冷费等费用扯皮不断,车子被拦在口岸动弹不得。
高温下,瓜果一天都耗不起。一边是价值近百万元的货物面临变质风险,一边是五个家庭靠跑车养活的生计被拖住。王师傅掏出手机给家人打电话时,眼泪差点掉下来:“我跟媳妇说‘快了快了’,其实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转机出现在一个普通的清晨——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河口县综治中心的求助电话。
“只进一扇门”,矛盾来了有人接
“以前遇到这种事,不知道该找谁。”王师傅说,“去交通局?还是法院?派出所管不管?一头雾水。”
但现在不一样了。在河口,群众有了烦心事,只要走进综治中心这“一扇门”,就能找到“对的人”。
接到求助后,综治中心立即启动“矛盾分诊”机制——就像医院挂号分科一样,先把纠纷“看一看、判一判”。河口法院派驻综治中心的法官助理陈抗强快速梳理情况:这是涉及运输合同履行、跨境物流通关、多部门管理职责的复合型纠纷,必须联动处置。
“派单!”综治平台一键推送至法院驻点团队、县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和涉外调解中心。不到半小时,各部门代表集结到位,一场“多方会诊”迅速展开。
“我们不是来踢皮球的,是来解决问题的。”陈抗强一句话,让现场躁动的情绪安静了下来。
法理情交融,三小时签下“安心书”
调解现场,没有高高在上的宣读,也没有冰冷的条文堆砌。
陈抗强先给每位司机递上一瓶水:“我知道你们苦——凌晨三点还在服务区泡面,方向盘握到手麻,就为赶时间保新鲜。这份辛苦,法律认!”一句话,说到心坎里。几位司机眼眶红了。
随后,他翻开《民法典》,一条条讲清楚:“口头约定也有效,但关键条款模糊,就得按公平原则办。”又拿出以往类似案例:“去年三起运果纠纷怎么调的?咱们对照看看。”
与此同时,商务局提供最新通关政策支持,交通局解释运输行业收费标准,有着多年调解经验的陈抗强从中穿针引线,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货主你也难,瓜卖不出去也着急;司机兄弟们也不容易,跑了这么远不能白干。”陈抗强一句句劝着,账算得明明白白:运费多少、押车费谁担、打冷费怎么计价……全部列清。
仅用三个小时,五车哈密瓜的“梗阻”彻底打通。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书》:货主先行支付部分运费保障司机权益,剩余款项在货物顺利出境后结算;相关附加费用依据行业惯例合理分摊。
“没想到这么快!”王师傅握着协议书的手还有些抖,“感觉像压在胸口的一块石头,突然被人搬走了。”
第二天一早,五辆货车缓缓驶过国门大桥,满载的哈密瓜踏上了通往越南市场的旅程。而更让人欣慰的是,一周后,所有费用均已按约履行完毕。
从“案结事了”到“未病先防”
这场“千里运果”纠纷的成功化解,并非偶然。
近年来,河口县依托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推动法院力量常态化入驻,构建“1+N”多元共治模式——即以综治中心为中枢,整合司法、公安、交通、市场监管、海关等N个职能部门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力量融合、协同作战。
更重要的是,这类典型案件的经验没有止步于“个案解决”。“过去是各扫门前雪,现在是大家同烧一锅饭。”综治中心负责人熊晋塘打了个比方,“河口法院联合综治中心还总结提炼出一份《货运纠纷风险防控指引》,列出十二条‘避坑指南’:运费金额、支付方式必须书面确认;押车期间责任划分要明确;跨境运输需提前了解通关流程;微信聊天记录也要注意保存;运输合同需明确货物名称、数量、规格及运输期限;货物交接时双方需当场查验并签署验收单;提前购买货运保险,明确保险责任范围及理赔流程;运输路线、时间变更需双方书面确认并留存凭证;选择正规货运代理,核查其营业执照及相关资质;若货物有特殊运输要求(如易碎、易腐),需提前书面告知承运方;承运车辆及驾驶员资质需提前核实,避免无证运输;合同中需明确纠纷解决方式(如仲裁、诉讼)及管辖地。”
这份“土办法+法治味”的小册子,已被发放至本地物流企业、货运站场和司机驿站。“现在很多司机拉活前都会主动要个电子合同模板。”一位物流中介小李笑着说。
数据最能说明变化:自2025年6月法院团队进驻综治中心以来,已接待群众咨询75人次,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其中涉边贸、跨境运输类占比超四成,平均处理时长不足半天。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如今,在河口街头巷尾,越来越多老百姓知道:“有事别乱跑,综治中心都能搞。”市民杨文婷表示。
不仅是货车司机,外来务工人员讨薪、商户租赁纠纷、邻里宅基地争议……越来越多矛盾在萌芽阶段就被“接住”“化解”。
“以前觉得打官司才叫维权,现在发现坐下谈谈也能解决问题。”参与调解的货主张某感慨,“本来以为要闹几个月,结果三小时就握手言和,还保住了生意信誉。”
这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治理变革: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对接,群众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云调解”平台线上申请服务,线下由综治中心统一调度处置;重大纠纷还可启动“远程视频联调”,邀请上级法院或专业机构在线指导。
“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日常。
让公平正义跑出“加速度”
三千公里的运果之路,曾因一纸模糊约定险些中断;三小时的高效调解,却让法治温度照亮了边境小城。
这不是简单的“速裁快调”,而是一种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真实写照——把群众诉求放在首位,用法治思维破解难题,靠机制创新凝聚合力。
当法院走出审判庭,融入综治大格局;当法官放下法槌,坐到群众身边唠家常、算细账;当一个个“王师傅”不再为维权奔波发愁……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纠纷的终结,更是民心的回暖。
在祖国西南边陲,一个哈密瓜的故事告诉我们:公平正义,有时不需要漫长的等待,它可以在三个小时内,悄然落地生根。(赵赢、罗戈、罗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