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吵破头”到“握上手”:云南云县“三维调解”让邻里纠纷止于未讼
“原以为要打官司闹上一年半载,没想到半天就解决了!”在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涌宝镇综治中心调解室里,村民王大爷握着对方的手,长舒一口气。一起让两堂兄弟闹心一个月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在法官与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一小时便达成协议并完成司法确认。
这看似简单的“当场化解”,背后是云县人民法院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生动实践——将人民法庭深度嵌入乡镇综治中心,构建“法理+乡情+利益平衡”三维调解机制,推动形成“综治统筹、司法主导、多方协同”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法理为基:讲清道理,解开“烦心结”
“你挖地基挖塌了我家房子,凭什么不赔?”肖大爷怒气冲冲地说。而邻居李大叔也不服:“我又不是故意的,凭啥全让我担责?”
这起因建房引发的地基坍塌纠纷曾一度剑拔弩张,双方险些动手。村组多次调解无果后,案件被引入大寨镇综治中心。大寨人民法庭庭长郑国波联合综治调解员、村干部第一时间入户走访,面对面倾听诉求。
“法律讲因果关系和举证责任。”郑国波耐心解释,“你家房屋受损是否由对方施工直接导致,要有证据支撑;同时,你自己有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也影响责任划分。”通过以案释法、类案比对,当事人逐渐从情绪对抗转向理性对话。
“原来不是谁嗓门大就有理。”肖大爷先坦言,“法官把法条讲明白了,我心里有底了。”
最终,经专业评估损失、协商置换土地等方式达成调解方案,双方握手言和。这一案例也成为当地普法的“活教材”。
“只有先把法理讲透,才能稳住阵脚。”郑国波说,“法理是调解的‘压舱石’,让群众信服,才有后续情理与利益的调和空间。”
乡情为桥:唤醒亲情,融化“心头冰”
“我一定要告他!这个家,我不想回了!”杨大婶情绪激动地走进涌宝镇综治中心。她与小叔子石小白因售房款归属问题反目成仇,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几近决裂。
原来,杨大婶丈夫去世后,公婆擅自出售其夫妻共有房产,并将款项交予小叔子石小白。石小白认为“大哥后事大嫂未出力”,拒绝返还,还称房屋早已“赠与老人”。
面对这场夹杂着伦理、情感与财产纠葛的家庭矛盾,法庭与综治中心启动“双线联动”:法官负责厘清产权归属和继承法律规定,调解员则联合老支书、妇联干部上门谈心。
“你们本是一家人,吵得再凶,血还是浓于水。”一位退休村干部拉着石小白的手说。“大哥走了,你嫂子也不容易,孩子还要长大,日子总得往前看。”
一次次登门、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慢慢融化了坚冰。最终,石小白同意返还部分售房款,杨大婶也承诺协助处理家庭后续事务,两家重归于好。
“我们这儿熟人社会多,很多矛盾不是没理,而是‘气不过’。”大寨镇综治中心调解员董有春感慨,“只要把‘情’字摆进去,很多疙瘩自然就解开了。”
利益为钥:平衡得失,办好“暖心事”
感情没了,钱怎么办?杨小帅与刘小美相恋多年,期间转账累计17万余元。分手后,杨小帅要求全额返还,刘小美拒不认可,矛盾激化。
案件进入涌宝镇综治中心后,驻庭法官杨志军没有简单套用法律条文,而是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这些钱哪些属于赠与,哪些可能被视为彩礼或共同生活开支?如果对簿公堂,耗时耗力,感情彻底破裂,值得吗?”
在杨志军主持下,双方坦诚交流。杨小帅承认部分支出确为维系感情所用,刘小美也理解对方的情感投入。“毕竟曾经真心相爱过。”刘小美主动提出愿意退还部分金额。
不到两个小时,双方达成返还6万元的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同步完成司法确认。
“既拿回了钱,也没把脸撕破。”杨小帅感慨,“这种调解方式,有人情味,也有法律底线。”
这样的“利益平衡术”正成为云县化解矛盾的关键抓手。无论是宅基地争议中的田地置换,还是遗产纠纷中的返还售房款,都在“各退一步、共赢共谅”中实现案结事了。
线上线下联动:资源整合,跑出解纷新速度
如今在云县,群众遇到纠纷,第一反应不再是“找上级”“告状”,而是走进家门口的综治中心。这里整合了法院、公安、司法、民政、妇联等多方力量,设立“一站式”矛盾调处平台,不管什么纠纷,在综治中心内都能找到“一杆见底”的解决方法。
参与综治中心建设以来,该市辖区法院、法庭、诉讼服务站(点)以“全面进驻、专业赋能、多方联动、法律指导、高效解纷、精准普法”为要点,把法院制度机制、司法实践等经验成果转化运用到综治中心。
“以前费时费力的经济、经营纠纷,现在依托法院与银行、保险等行业、系统的联动机制,处理起来事半功倍。此外,法院引入‘云解纷’小程序、‘无讼临沧’数字化平台等智慧系统,打个视频就能调解,既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调解员。最关键的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法官不仅是调解的专业力量,更是我们和老百姓之间的‘翻译官’、纠纷调解的‘指导员’,能把难懂的法律讲直白,能让我们精准把握争议焦点、法律要点和调解方向,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调解信心和成功率。”云县涌宝镇综治中心负责人曾龙表示。
2025年以来,云县法院大寨、涌宝两个试点人民法庭通过综治中心前置化解纠纷327件,综合调撤率达85.81%,平均化解周期缩短至3天以内。“以前调解完还得跑法院做确认,现在当场签协议、盖章生效,省时又安心。”一位参与调解的村民刘大爷点赞道。
“我们将持续深化‘法庭+综治中心’融合模式,推动更多法治资源如专业法官、法律咨询服务和调解机制下沉一线,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不仅要高效化解现有矛盾纠纷,更要依托法治宣传、风险预警和源头治理措施预防矛盾滋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享受到公正高效的法律服务,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与保障。”云县人民法院院长李舟说。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云县正以“三维调解”破解基层治理的“民心密码”,用法治之力与人文关怀织就乡村和谐图景。(赵赢、罗成秀、王全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