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在非遗中遇见云南】楚雄彝绣:一针一线织就文旅新图景

时间:2025-09-2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群山之间,有一种“指尖上的艺术”正以鲜活的姿态融入文旅浪潮——它就是承载着彝族千年文明的楚雄彝绣。从传统服饰上的日月星辰、花鸟草木,到如今文旅市场里备受青睐的文创单品;从彝族妇女手中的“传家手艺”,到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楚雄彝绣正以非遗为魂、文旅为翼,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成为吸引游客走进楚雄、读懂彝乡的重要文化纽带。

(楚雄州委宣传部供图)

彝绣,是楚雄彝族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技艺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彝族先民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都凝缩在一针一线中:绣片上的“太阳纹”象征对光明的向往,“羊角纹”寄托着对畜牧丰收的期盼……

每逢火把节、彝族年等重要节日,身着精美彝绣服饰的彝族同胞齐聚一堂,裙摆上的刺绣随着舞步摇曳,宛如流动的民族文化画卷。这些绣品不仅是服饰的装饰,更是彝族身份的标识、情感的载体,每一件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堪称“穿在身上的彝族史诗”。

(楚雄州委宣传部供图)

过去,彝绣多为彝族群众自用或馈赠亲友,藏于深闺人未识。如今,随着楚雄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彝绣正从“传统绣房”走向“旅游市场”,成为连接“非遗保护”与“游客体验”的桥梁。

在产业园区发展方面,创成楚雄彝人古镇(入驻规上彝绣企业3户)、牟定彝和园(入驻规上彝绣企业5户)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10个州级文化产业园区(楚雄市3个,禄丰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各1个),启动运行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

(楚雄州委宣传部供图)

在楚雄市区的“彝绣文化产业园”里,游客既能参观彝绣技艺展示,看非遗传承人飞针走线,还能亲手体验刺绣:从穿针引线开始,在专业绣娘的指导下绣出简单的纹样,将自己制作的小绣品(如钥匙扣、书签)作为“独家文旅纪念品”带走。“跟着绣娘学了半小时,终于绣出个小太阳纹!这比买现成的纪念品有意义多了,回去要跟孩子讲这纹样里的彝族故事。”来自重庆的游客王阿姨举着刚完成的钥匙扣,语气里满是成就感。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彝绣文化的“参与者”,也让非遗技艺有了更生动的传播场景。

(尹文娟,大麦地人民政府供图)

此外,楚雄彝绣还在“文创创新”上发力,打破传统服饰的局限,开发出一系列贴合游客需求的文旅产品:绣有彝族纹样的帆布包、围巾、笔记本,兼具实用性与民族风情;融入彝绣元素的首饰、挂饰,成为年轻游客喜爱的“伴手礼”;甚至连景区的门票、宣传册,都印上了简约的彝绣图案,让“彝绣符号”渗透到旅游的各个环节,许多游客表示:“带一件彝绣产品回家,就像把楚雄的民族风情带了回去。”

(双柏县供图)

不仅如此,楚雄州还注重“指尖非遗”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在产业布局方面,楚雄形成州文化发展集团主要负责福建市场,分单到南华、双柏、元谋等企业接单,南华县主要依托东西部帮扶协作做好生产加工,大姚县主要做好线上中高端产品销售,彝人古镇彝绣企业主要面向各地游客销售,牟定县、武定县、元谋县主要做好线下中低端产品。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彝绣车间77个、绣坊513个,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格局。2025年一季度全州实现增加值6638.74万元、同比增长10%,产值2.5亿元,彝绣文化产业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幸福产业。

(高建波/摄)

从深山里的传统技艺,到文旅市场的热门IP;从彝族妇女手中的针线,到连接游客与彝乡的情感纽带,楚雄彝绣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楚雄文旅产业注入持久的生命力。未来,随着“非遗+文旅”“乡村+彝绣”的深度融合,相信这门“指尖上的非遗”会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楚雄,在一针一线的细腻中,感受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体验滇中彝乡的独特风情。(刘永梅)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