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法院以法治实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励各族群众“同心同德跟党走,矢志不渝兴边疆”。一年来,云南省普洱市两级法院以“收信人”的自觉和“答卷人”的担当,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理论学习、阵地建设、普法宣传等举措,将司法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为边疆稳定贡献法治力量。
以学促行,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根基
2025年9月24日,普洱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7次集中学习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会议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服务统战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以公正司法凝聚人心、增进认同。要强化机制建设,通过“有形”的司法举措、“有感”的为民服务、“有效”的治理成果,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贯穿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要深化实践转化,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实际行动,以高质量审判执行工作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边境安全。
新址新篇,司法服务与民族团结的双向赋能
同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新审判法庭正式启用。这一特殊节点的搬迁,不仅标志着边疆司法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更以融合佤族图腾与法治元素的新建筑,生动诠释了“法治守护民族团结”的深刻寓意。新法庭的启用,既是司法为民的传承,也是边疆治理创新的实践,展现了法院赓续“同心同德跟党走”誓言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普洱两级法院通过双语普法、文化融合等举措,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转化为司法实践,提升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获得感,为边疆长治久安注入法治动能。例如,西盟法院的“江三木洛调解室”以佤族文化为纽带,将“火塘边的道理”融入现代法治;孟连法院“宾弄赛嗨调解室”中,各族群众围坐在傣家竹楼下,以“亲如一家”的智慧化解纠纷……这些具有普洱地域特色的调解工作室,以“法理情融合”的智慧,让司法服务更具温度,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注脚。
普法润心,文艺汇演创新法治宣传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一周年之际,普洱中院举办了以“弘扬誓词碑光荣传统,续写团结奋进新篇章”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文艺汇演。此次活动创新采用“文艺+普法”模式,通过艺术与法治的深度融合,深化法治宣传效果。

文艺汇演以艺术为媒介,以法治为核心,成功构建了从精神传承到文化创新再到实践转化的完整链条。演出节目巧妙地将《民法典》等法律知识融入快板、情景剧、民族歌舞等文艺形式中,生动诠释了“誓词碑精神”在法治建设中的延续,展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创新实践。这种“寓法于艺、寓教于乐”的普法方式,不仅增强了各族群众对法治的认同感,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参与活动的干警们表示,在节目创作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誓词碑精神”的理解,还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此次活动向社会展现了法院队伍“专业严谨、活力担当”的新形象。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普法宣传活动,更是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新,从硬件升级到文化浸润,普洱法院系统正以司法之力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答卷。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热土上,正续写着“同心同德跟党走”的法治新篇。(马丽莉/文,李朵、陈建忠、白芹茜、马丽莉/图,普洱市中级人民法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