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小井庄旧址晋级省级文保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江淮腹地之上,一座见证中国农业改革破冰的农舍近日迎来身份跃升——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包产到户座谈会旧址于2025年9月正式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承载着中国农村改革记忆的遗址,正通过活化利用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改革原点 从自救实践到国家战略
1978年,肥西遭遇八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安徽省委出台“借地种麦”的“六条决定”纾解民困。当年9月23日,小井庄村民率先推行“包产到户”——将土地承包给农户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这一创举迅速带动山南区10万农民跟进,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粒种子”。
“尽管当时面临诸多争议,但实践证明了改革的生命力。”小井庄纪念馆馆长介绍。1979年,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两度亲临小井庄,主持召开中国首次包产到户座谈会,为改革方向奠定基础。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会议中特别肯定:“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这句话如今被铭刻在纪念馆墙面,成为改革合法性的重要注脚。
遗产活化 从历史遗址到文旅地标
2005年建成的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以891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系统呈现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如今这里已升级为国家级4A景区,集农村改革博览、研学教育、农耕文化展示、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此次晋升省级文保单位,标志着其历史价值获得官方更高层级认可。
“文物保护不止于封存记忆,更要激活价值。”肥西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当地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创新运用北斗导航、无人机勘测等技术,对389处文物点完成精准定位与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处。这种“科技+保护”的模式,为同类乡村遗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振兴样本 文化赋能的共富之路
在小井庄,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正在深度融合。村民们依托景区发展民宿、农耕体验等业态,2024年显著带动了集体经济增收。这种“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的模式,印证了中国乡村振兴“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独特路径。
从解决温饱的制度创新,到如今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小井庄的历程为发展乡村建设提供了“兼顾历史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参考范本。
据悉,肥西县下一步将推动更多乡村遗产纳入保护体系,通过文旅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历史遗产在乡村振兴中持续释放价值。(文/温欣 肥西县委宣传部供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