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公安以“三计”织密乡村交通安全防护网
秋收农忙路不堵,头盔戴好安全行。为切实提升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涉农交通事故,云南普洱公安交管部门结合辖区道路实际与群众出行特点,创新运用“釜底抽薪”“打草惊蛇”“暗度陈仓”三计,将交通安全防护网织密在田间地头、乡村道路,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让出行平安常伴左右。
第一计“釜底抽薪”:田间课堂送安全,从思想上筑牢防线
“老乡,农用车可不能载人,秋收忙更要把安全放在前头!”眼下正是普洱各地秋收的关键时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也是农村交通事故易发多发期。为守住农忙时节的交通安全,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交通管理大队组建“流动宣传小分队”,把“交通安全课堂”直接搬到了稻田里、果园旁,成了农忙季的一道特殊风“警”线。
趁着群众歇息的间隙,民警们拉着家常就把安全知识讲开了:“您看这宣传册上的案例,去年隔壁村有人用三轮车拉着老乡去收玉米,路上翻了车,好几个人都受伤了,这就是违法载人的危害!”结合秋收期间农用车违法载人、面包车超员、摩托车不戴头盔、酒后驾驶等高频违法行为,民警用方言以案释法,把枯燥的法规变成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还现场示范安全头盔的正确佩戴方法,叮嘱大家“骑车戴头盔、开车不喝酒,秋收安全两不误”。
这种“零距离”的宣传方式,让农民朋友们直呼“接地气、有实效”。大家纷纷表示,以后不仅自己会守规矩,还要提醒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注意安全。
第二计“打草惊蛇”:提前预警暖民心,从行动上规范出行
“明天早上8点,我们要在路上设卡查无证驾驶、不戴头盔的,而且会严肃处置,大家注意了!”这样的消息,时常出现在普洱市墨江县新抚镇的警民联系群里,“通风报信”的消息发布者,正是新抚派出所所长刘警官。
既然要检查,为什么还要提前“透底”?“设卡不是为了处罚,是为了让大家养成好习惯!”面对群众的疑问,刘警官的回答很实在。原来,新抚派出所坚持“预警在先、教育为主”的执法理念,每次开展交通违法整治前,都会通过警民联系群提前告知设卡时间、地点及检查重点,反复强调佩戴安全头盔的重要性,看似帮助老百姓“躲避”处罚,实则有效帮助群众建立起戴好头盔、遵规出行的安全习惯。
“提前预警”已成为辖区交通执法的常态。不少摩托车驾驶员提前检查头盔是否完好,甚至主动提醒邻里规范骑行;在设卡现场,以往常见的“忘戴头盔”“证件不齐”等问题大幅减少,更多是群众主动出示证件、配合检查的场景。据悉,今年以来,通过“提前预警”执法,辖区摩托车驾驶员安全头盔佩戴率从不足60%提升至90%以上,全年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0%,辖区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30%,未发生一起亡人交通事故,既让交通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显著改善了道路通行秩序,又拉近了警民距离,为基层交通治理注入了温暖力量。
第三计“暗度陈仓”:借课传技扩影响,从基础上夯实安全
“作为乡村向导,大家不仅要带好路,更要当好‘安全监督员’,提醒游客系好安全带、提醒司机不超速……”近日,景东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借景东县2025年乡村向导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班举办之机,主动作为,为全体学员带来了一堂贴近实际、温暖人心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课,把安全知识融入职业技能培训,让乡村向导们成了交通安全的“传声筒”。
课堂上,民警结合乡村向导的工作特点,从行车前的车辆检查、行车中的安全提醒,到突发事故的现场保护,手把手教学实用技能;通过播放本地典型事故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安全第一”不是口号。
景东交警的这波“操作”,看似是为乡村向导“赋能”,实则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交通安全知识借助乡村向导的脚步,走进景区、走进村寨、走进更多群众心里,从基础上夯实乡村道路的安全防线,为辖区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添砖加瓦。
从流动课堂践行“釜底抽薪”计,到提前预警落实“打草惊蛇”计,再到职业培训中巧用“暗度陈仓”计,普洱公安以三计巧解乡村交通安全治理难题,将安全宣传、路面管控、知识延伸送到群众身边,切实织密乡村交通安全防护网,让每一条乡村道路都成为守护群众出行、通往幸福生活的“安全路”。(普洱市公安局、普洱市委政法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