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用“绣花功”织密背街小巷“幸福网”
背街小巷是城市文明的“里子”,更是居民生活的“日常”。9月24日,从庐阳区城管局获悉,该区聚焦辖区背街小巷卫生“顽疾”,以“零死角、精细化”为目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攻坚行动,让藏在城市缝隙里的“痛点”变“亮点”,用实际行动书写民生福祉的“答卷”。
9月24日上午8点,庐阳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的30名环卫作业人员、亳州路街道城管队员、古城社区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攻坚队”,带着工具走进“哑巴巷”。“阿姨,您家巷口堆的纸箱,有用的拿回去,没用的我们帮您清走,这样路也宽些。”志愿者逐户敲门,耐心引导居民整理私人物品;现场环卫工人们拿着弯钩爪子、铁锹,钻进绿化带,把藏在灌木中的塑料瓶、纸巾、碎瓷砖认真清掏出来,装进垃圾袋;掉落枯树枝散乱在各处,工人们用自带的锯子整理好,扛到垃圾压缩车旁;3辆油污清扫车来回作业,高压水枪对着地面的泥渍、油渍冲刷,原本发黑的地面慢慢露出了水泥色。
据悉,“哑巴巷”得名于原址合肥市电镀厂的聋哑职工,长约100米、宽约8米的巷道,一头连着四河小区、市政小区200户居民的“家门”,一头连着欢乐颂购物中心的“车门”,是名副其实的“民生通道”。但因建设年代久远,它既不属于小区或商场的红线范围,也未纳入城市道路保洁体系,长期以来,绿化带沉积垃圾、墙角杂物堆积、地面油污斑驳成了“顽疾”——居民出门要绕开垃圾堆,孩子骑车要避开碎玻璃,“脏乱差”成了大家心里的“堵点”。
3个小时后,“哑巴巷”迎来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蝶变:巷内两边的绿化带清爽了,3处垃圾堆放点不见了,地面的油污、泥渍消失了,杂物被清理一空,原本狭窄的巷子显得宽敞了许多。城管队员还联系了单车公司,清运了15辆废弃共享单车,在巷口重新划定了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用黄线标出“停车位”,让居民的电动车有了“归宿”。“以前这里堆得满满当当,我孙子骑自行车都要小心碰着,现在好了,路宽了,也干净了,出门心情都好。”住在四河小区的王阿姨,看着干净的巷子,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本次“哑巴巷”整治行动,共清理存积垃圾3吨、铲除牛皮癣60余处、清理卫生死角30处。而这只是庐阳区背街小巷整治行动的一个“起点”。据庐阳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区将把“哑巴巷”的整治经验推广到其他背街小巷,针对辖区内“三无”小巷,开展“一对一”专项攻坚;建立“日常巡查+定期清理+居民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模式,明确小区、商场、城管的责任区域,确保每一寸背街小巷都有人管、有人护;同时,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活动”,开展“背街小巷美化行动”。
从“清死角”到“建长效”,从“治顽疾”到“暖民心”,庐阳区用“绣花功夫”深耕背街小巷“里子”,让“冷门”的小巷变成了“热门”的民生课堂。正如居民所说:“背街小巷干净了,我们的日子也更舒服了。”未来,庐阳将继续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把背街小巷整治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用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居民的幸福指数在“里子”的焕新中不断提升。(檀小川、韩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