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聚焦数字赋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杭召开

时间:2025-09-2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保护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在浙大城市学院举行。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字赋能探讨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创新路径。

浙大城市学院副校长徐时清出席并讲话,HIST副主任王心源主持会议。

徐时清在致辞中表示,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要在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与跨学科融合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为建设更富韧性、更可持续的遗产保护体系贡献高校的智慧与力量。

王心源指出,2025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10周年,在杭州这座坐拥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探讨数字赋能遗产保护,促进文化遗产的研究、管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报告环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理事、雅典国家技术大学教授安德烈亚斯·耶奥格普洛斯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从全球视野解析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伦理和技术挑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部主任蒂姆·巴德曼分享了世界遗产申报的过程和世界遗产保护经验;HIST副主任王心源,从遥感考古到AI考古,分享了空间考古的思考与实践;HIST副主任陈富龙提出“文化遗产灾害风险多时空感知”体系,通过多维度监测数据构建灾害预警模型,为遗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支撑;HIST副主任付碧宏则展示了“空间信息技术助力生物圈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的实践,让自然遗产的生态保护更具精准性;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卢远征分享了浙江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黄莉详解“数智应用赋能遗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科长施敏洁则系统阐述西湖“宏观-中观-微观”三级保护模式,为同类遗产保护提供可复制的“杭州样本”。

会议现场正式发布了多模态石窟文物造像大模型 ChronoStyleNet(CSN)并开源。该模型以杭州石窟造像高清影像与海量考古文献为核心语料,,在有限样本条件下通过指令微调与结构化提示实现对造像信息的高精度解读,对石窟文物解析的整体性能在多项指标上优于 GPT-4o、Claude 3.5、Gemini 1.5 Pro、Llama 3.3 70B等同期公布的国际模型。研究由该校任伟教授团队牵头,艺术与考古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超算中心等多学院协同完成,充分体现多学科深度融合与交叉创新优势。

本次研讨会由浙大城市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国际数字地球学会联合主办。HIST和国际理事会代表、国际组织相关专家、浙大城市学院相关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会议。(文/孙亚飞   浙大城市学院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