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台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建设管理办法,多举措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9月19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稳企业 稳投资”系列政策解读(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武海峰对《安徽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行解读,并介绍安徽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成效及后续重点举措。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摄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安徽省科技服务业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全省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从2021年的1032.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809亿元,年均增长率20.6%。规上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1089家增长至2024年的1548家,年均增长12.4%。科大讯飞、长鑫科技、维天运通等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日益成为安徽省科技服务业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中科星图测控、万邦医药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
据介绍,《管理办法》共四章十二条,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集聚区功能定位和建设主体。集聚区是整合研究开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的功能性区域,为区域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科技服务,其建设主体为县(市、区)或省级及以上开发区。
二是明确集聚区申报建设程序和条件。集聚区申报原则上每年一次。由各市科技部门组织申报,省科技厅按程序开展专家评审和公示等工作后,予以确定。申报条件包括规划、管理、主体、生态等方面,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其中皖北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县(市、区)和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申报的量化条件可下浮20%。
三是明确集聚区的绩效评价机制。省科技厅每年组织一次集聚区绩效评价,从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企业集聚、产业生态、支撑保障等维度对集聚区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值得关注的是,安徽省重点领域竞相发展。其中,在研发服务方面,安徽省建成“国字号”科创平台200余家,并建设了一批省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研究院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安徽组建150亿元规模的省天使基金群,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在检验检测服务方面,全省检验检测机构达到1856家,29家大型机构收入超亿元。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建成并运行安徽省和合肥市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省登记数据知识产权证书突破1000件,位居全国第四。在技术推广服务方面,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科技大市场,打造中国(安徽)科交会、安徽“双创汇”等高端载体,近五年全省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均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文/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