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数字城管采集员以坚守 护航城市精细管理
当城市在夏日热浪中喘息,当暴雨突至打乱出行节奏,有这样一群身影始终穿梭在街头巷尾:他们身着荧光马甲,手持智能终端,用脚步丈量每一寸街巷,用数据标注每一处细节,他们就是城市精细治理的“一线哨兵”——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
为科学化管理筑牢“数据源头”
对信息采集员而言,极端天气从来不是“停工令”,而是“冲锋号”。高温炙烤下,他们顶着40℃的地表温度巡查隐藏垃圾、老化线路;暴雨倾盆时,他们蹚着积水排查松动的地砖、堵塞的排水口;寒风凛冽中,他们呵着白气记录破损的公交站亭、结冰的路面……这些市民眼中的“小隐患”,在他们的责任清单里却是“必须第一时间清零的风险点”。
“网格就是我的责任田,极端天气下问题‘冒头’更快,我们多走一步,市民就少一分麻烦。”一位信息采集员边用袖口擦汗边说。汗水在荧光马甲上洇出盐渍,皮肤被晒得黝黑,但他们手中的智能终端始终屏幕明亮。通过信息采集员“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动态巡查,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警”的第一手数据,让管理决策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
以精细化实践勾勒管理精度
城市管理的核心是“精准”,而信息采集员的工作正是“精准”的原点。依托数字城管平台,信息采集员以标准化网格为单元,构建起“发现-上报-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一张标注精确到门牌号的现场照片、一段包含“问题类型+影响范围+紧急程度”的结构化描述、一组实时上传的定位数据,如同给城市“病灶”贴上精准坐标,让后续处置部门“按图索骥”、高效响应。
哪怕是暴雨打湿终端屏幕,哪怕是烈日晒得眼睛发花,信息采集员都要反复核对每一个信息:“位置错一点,处置就会绕远路;描述漏一点,问题就可能解决不彻底。”正是这份“锱铢必较”的细致,保证了每一条上报的案件都要素齐全、责任明确,为后续高效处置提供了精准依据,让城市管理从“粗放式”迈向“精细化”。
用数据化协同擦亮宜居底色
如果说数字城管平台是城市的“大脑”,信息采集员就是延伸到街头巷尾的“神经末梢”——他们用脚步激活数据,用汗水驱动协同,让“智能化”成为提升城市宜居度的核心引擎。今年入夏以来,全县信息采集员日均上报案件144件,涵盖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等领域,结案率与按时处置率始终保持高位。通过数字城市管理系统,让“大脑”与“末梢”高效联动,破损的便道桩修好了,枯死的树木补植了,零星的装潢垃圾清运了,扰民的噪声管控了……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信息采集员“用脚步丈量责任”的坚守,更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力量,为管理部门提供“靶向整治”建议,为市民需求提供精准回应。当市民走在平整的路面上、看见整洁的街角时,这份“舒适与安心”,正是“人的温度”与“数的精度”共同书写的宜居答卷。
城市无言,却记得每一份奉献;市民有感,更珍惜每一份守护。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他们的坚守,践行着城市精细管理的理念。他们的荧光马甲,是街头最温暖的“守护色”;他们的脚步,是城市向“更宜居、更有序”迈进的印记。(文/吴慧敏 肥东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