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这个派出所所长怎么有三种“味道”?

时间:2025-09-1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云南省红河州北部的弥勒市竹园镇,大山的宽厚、流水的柔情、人心的温暖浸润着一片盛产甘蔗与莲藕的土地,这里是“蔗糖之乡”“莲藕之乡”,是多民族群众交融共生团结进步的热土。在这里,1987年出生的80后“有味”所长——红河州弥勒市公安局竹园派出所所长杨宗霖,用“蔗甜、莲合、辣劲”的“三味”工作法,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平安与祥和。

15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基层公安工作第一线,探索出一套接地气、暖人心、聚民力的“本土化治理模式”。

“蔗”里调解有甜味:把法理情熬成糖浆

“调解就像熬蔗糖,火候不到会返砂,火候过了会发苦。”这是杨宗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眼中,基层调解不是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要融合法、理、情,像熬糖浆一样精细入微,用耐心和真心将冰冷的矛盾融化成邻里之间的温情。

他依托全国闻名的“余林调解室”,建立突发矛盾“10分钟响应”“2小时研判”“3天完成调解”机制,及时快速联动化解矛盾纠纷为无形,“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是他的工作宗旨。目前,“123”联动机制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6起,调解成功率达93.8%,调解时间平均缩短40%。

2024年年初,辖区一对亲兄妹因建房滴水纠纷,一天之内三次报警。面对家庭矛盾,杨宗霖没有急于处理表面问题,而是带领调解小组深入挖掘“心结”。他请来双方都尊敬的村中长者做中间人,由调解室收集证据材料,从法理讲起,从人情入手,从伦理归置,通过六小时连夜调解,兄妹最终冰释前嫌,一纸调解协议化解了多年恩怨。

这种重点分级管理、问题分类治理、矛盾就地化解的工作方式,让辖区的群众更是对这位接地气的所长信赖有加,大事小事、邻里矛盾电话都打到他手机上。

“莲”合防控出新招:让平安像藕丝相连

“要想守住平安,就必须像编织莲藕一样,把治安防控织得细密、连通、可控。”面对辖区367公里道路、46家行业场所、108个村民小组的复杂治安形势,杨宗霖提出了“莲藕式”防控理念——像藕节般网格分段管理,如藕丝般联动协作。他将全镇划分为21个片区,推行“1+2+N”模式(1名民警带2名辅警加若干志愿者),运用信息化平台,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格局。

“莲藕式”防控不仅织密了安全网,更在关键时刻显实效。2024年3月,村民杨大姐背着孩子在赶集时,孩子佩戴的金吊坠被人盗走,焦急万分。接警后,杨宗霖立即启动网格联动机制,依托信息研判和志愿者线索,仅用6分钟锁定嫌疑人,2小时内人赃俱获。

如今,这套融合了竹园特色的“藕节分段、藕丝相连”防控体系,正以其特有的韧性和温度,守护着蔗乡的万家灯火。每当夜幕降临,巡逻警车的灯光与藕塘里的月色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平安画卷。

“多味”警务暖民心:用真心换得鱼水情

“对群众的服务要像卤鸡米线一样够味,对违法犯罪要像小米辣一样呛喉!”这是杨宗霖对警务工作的另一种诠释。

辖区内彝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文化风俗多样。作为白族干部,杨宗霖带领民警走村入寨,因地制宜建立“民情地图”,他熟练掌握多个民族的礼仪用语,在彝族村寨,他用“阿老表”亲切打招呼;来到傣族人家,他盘腿而坐,边喝烤茶边话家常,拉近警民距离。

他特别重视“一老一小”的服务工作。对留守老人建立定期走访制度,防诈骗、看身体、送温暖;对留守儿童定点关注,帮扶就学、关爱成长。2023年8月,一位女士悄悄将锦旗放在竹园派出所后匆匆离开。经了解,原来是民警此前及时救助了一名晕倒在路边的老人。当时老人已失去意识,民警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并协助送医,最终使老人转危为安。不善言辞的家属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民警救命之恩的感激。

针对近年来电信诈骗高发问题,杨宗霖创新推出“进村寨、进户头、进厨房”的“三进”宣传策略,将反诈防线延伸到田间地头、荷叶深处、农家小院。他带领民警们抓住农闲时节,在集市、小卖部设立“流动反诈讲堂”;针对留守老人开展“一对一”上门宣讲,把反诈知识送进灶台边。今年以来,这套接地气的宣传模式已覆盖全镇108个村民小组,开展集中宣传36场次,入户走访1000余户,成功预警劝阻12起潜在诈骗案件,切实守住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在派出所荣誉墙上,挂着群众赠送的29面锦旗,每一面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警民联系簿上记满了百姓的感激话语,这些,正是杨宗霖“辣味”警务的真实写照。

“蔗甜、莲合、辣劲”这是杨宗霖对基层治理的“三味”注解,如今,杨宗霖仍穿行在乡村山道、奔波于调解现场、巡逻于夜市街头,就像那块熟透的甘蔗散发着自然的甜香,像那根连绵的藕丝连接着民心与警心,也像那粒小米辣虽小却有力,守得住一方热土,护得住万家灯火。(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宣传处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