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剧”落童心,共融生花——滨江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情景剧学习小组温情落幕

时间:2025-09-1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聚光灯熄灭,舞台上孩子紧握的手仍未松开;当掌声回荡,家长眼中的热泪成了最动人的注脚。近日,在杭州市滨江区民政局指导下,滨江区星星之火公益发展中心联合长河党群服务中心、竹山社区打造的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情景剧学习小组,圆满完成 8场活动。这场以“共融”为核、以戏剧为纽带的社工服务实践,不仅留下难忘成长记忆,更在两类儿童间架起心灵桥梁。

image.png

从“陌生试探”到“默契并肩”,戏剧见证心灵靠近

活动之初,流动儿童带拘谨,城市儿童藏好奇,沉默如薄纱。在社工小楠和傅晴川编剧的引导下,“故事分享会”打破隔阂:流动儿童小晗讲初到杭州见高楼的惊讶,似《新同学来了》的小冰;城市儿童小若聊社区遇小猫的趣事,像《给朋友的一封信》的小伟。孩子们渐放下防备,距离感消散。

剧本共创时,“差异”成珍贵素材。流动儿童提议加“教方言、展雪景画”,呼应《新同学来了》的接纳内核;城市儿童想“带新同学熟悉社区、做环保”,契合《公园里的环保行动》的协作精神。社工引导结合《谁吃了我的午餐?》“解误会”情节,最终成型的《社区小搭档》《方言小课堂》,是孩子心声,更是“接纳、互助”理念的延续。

排练中,混合分组促协作:流动儿童小清记台词慢,城市儿童欣欣帮梳理;城市儿童小若不会做道具,流动儿童小迪教折纸。曾需社工牵线的孩子,后来主动分享;有摩擦的小组,学着解误会。这些变化,是社工“促融入、建支持网”目标的具象体现。

image.png

从“舞台演绎”到“成长蜕变”,每个孩子都在发光

成果展演上,8部剧内核精彩绽放。《社区小搭档》中,流动儿童小琪从《新同学来了》的胆怯,到如《社区志愿小帮手》的小刚般主动带队,让家长王先生动容:“孩子敢说‘这里是我家’,太感动!”

城市儿童欣欣在《方言小课堂》学方言说“谢谢”,与流动儿童小琪相视一笑,似《新同学来了》的温暖场景。欣欣妈妈反馈:“孩子现在会体谅外地伙伴,还想送绘本,像《给朋友的一封信》的分享。”

“心愿分享”环节,孩子写下“想和轩轩互帮”“尝小宇清家乡粽”“主动问候新同学”,无“流动”“城市”之分,满是纯粹友谊,亦是社工“消标签、促公平”的初心。

image.png

以“专业服务”筑“共融生态”,让每颗童心向阳生长

活动以“儿童为中心”,融社工方法:用“优势视角”挖潜能,借“小组工作”建归属感,靠“社区整合”供保障。随访显示,90%的流动儿童再活动中交到了新朋友,95%城市儿童愿了解异乡生活。

长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吴燕丽表示,此活动是“儿童共融”社工模式的成功探索,未来将联动多方,打造更多“接地气、有温度”项目,让每颗童心在滨江向阳生长。

舞台落幕,友谊不褪色;活动结束,共融种生根。孩子带勇气与包容回到校园社区,成“共融文化”传播者,这段“戏剧与成长”的故事,成滨江儿童社工史的温暖注脚。(杭州市滨江区星星之火公益发展中心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