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手米线”中加入“枫桥经验”……
户撒阿昌族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西北部,全国三分之一的阿昌族世居于此,傈僳族、景颇族、傣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这里青山环绕,流水潺潺,弯弯的户撒河穿过田间绕向一片宽阔的平坝;这里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这里有名扬四海的户撒刀、银配饰、竹竿烟和风味独特的过手米线,它们被称为“三宝一绝”。
在这片阿昌族聚居的热土上,户撒派出所将“枫桥经验”与民族特色深度融合,打造出“过手米线般警民同心”的户撒情模式,让每一位民警的心,像“过手米线”一样,紧紧连着群众的民生,在家长里短中摸清社情、在田间地头里化解矛盾,这就是户撒派出所践行“枫桥经验”的精神底色。
党建引领:如“米线”般韧劲十足
户撒派出所以党建为引领,以“米线般的韧劲”凝聚警心,将户撒“过手米线”作为警营文化品牌,寓意民警要像“米线”一样进入寻常百姓家。在队伍建设中,户撒派出所推行“每周一学习一锻炼”——学理论政策、学法律法规、学业务技能;练队列体能、练擒敌自卫、练执勤执法,强化“十八般武艺”,实现党建强、业务佳、队伍优的目标。
前置防控:如“烤肉”般醇香弥漫
烤肉之所以醇香,在于精研“肉理”,小火慢煨。户撒派出所化身“庖丁解牛”的行家,将辖区6个村委会划分为6个责任田,实行“1+2+3”的警务“责任田”治理模式,每个责任田由1名民警牵头带领2名辅警和3名社区干部等群众力量,在行业场所、治安乱点等重点区域开展“望闻问切”式走访——望人员异常、闻矛盾端倪、问治安隐患、切风险脉搏,通过“脚板+指尖”的恒心,让信任的“滋味”渗入百姓心田。在基础要素管控上,从入户采集到分类建档,从风险评估到动态管控,环环相扣形成闭环,以《实有人口一本清》为基础,拓展《特定对象一本清》,常态化、实时化更新辖区实有人口、重点人口数据,提升“主动警务”的实战效能。
智慧宣防:如“配菜”般加料增香
初春的蚂蚁蛋和蜂蛹、五六月的竹虫、七八月份的鸡枞,不同时令的配菜打造不一样的味蕾碰撞。户撒派出所以“三必到”(红白喜事必到,节日庆典必到,农忙时节必到)为机制,将普法宣传与各类民族文化相融合,打造“流动法治大舞台”,在阿露窝罗节、“初九摆”等传统民族节日期间,联合阿昌族文艺队开展普法宣传,让法治宣传乘着“过手米线”的香气走进千家万户;对户撒刀铺开展“锻刀人法治培训”,将非遗传承与管控结合,并在“户撒刀客”等本地网红账号植入普法短视频,通过“文化浸润式”宣防,让法治观念像户撒刀一样深深镌刻在群众心中。今年以来,共开展法治宣讲35场次、植入普法短视频20余条。
精准管控:如“火烧辣子”般刚柔并济
炭火炙烤的猛烈刚劲与鲜辣汁水的柔和相融,恰如户撒派出所的治安防控体系,既需保持执法之“刚”,又需保持治理之“柔”。针对场所、单位实行“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红色场所每周检查、黄色场所半月巡查、绿色场所季度抽查;针对特定对象实施“八步走”工作法,成为边疆地区特殊人群管理的“户撒样本”;针对高发的涉未成年人交通事故问题开展“收钥匙”行动,发起“钥匙托管”倡议,助力“两个一”动态管理与“三个一律”。以上管控工作让户撒派出所辖区取得了连续10年涉治安场所零事故、连续7年命案零发生、连续5年涉未成年人交通零死亡的显著成效。
多元化解:如“酸水”般调味中和
酸水是过手米线的灵魂,清爽解腻,化解冲突,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不二法门,户撒派出所推行“分级处置”机制,将矛盾分为“微、小、大”三级:“微口角”(比如邻里口角)由民警+网格员当场劝和;“小纠纷”(比如地界争议)由社区民警+村干部+网格员联合调解;“大矛盾”(比如涉及宗族、经济的复杂纠纷)启动“所领导+司法+村委会+综治”4+联调。去年,曼捧村两组群众因灌溉水渠堵塞引发冲突,户撒派出所立即启动联调,不仅疏通了水渠,还趁机组织两组群众共同修建“民族团结渠”,让矛盾点变成了“连心点”。今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51起,化解率达100%。
暖心服务:如“萝卜汤”般暖心暖胃
“萝卜汤”清淡暖胃,是过手米线的“收尾之味”,派出所工作亦是如此,户撒派出所始终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根本宗旨,推出“三心服务套餐”,让群众感受到“暖心暖胃”的关怀。对特定对象“暖心帮扶”,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档案,联合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帮助5人实现稳定就业;对留守儿童实施“爱心守护”,创建“阿昌小课堂”,民警兼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对困难群众推行“贴心代办”,开通24小时“户撒警民直通车”,累计上门办证5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
警灯闪烁,点亮万家灯火;脚步铿锵,护四季平安,户撒派出所将继续以“过手米线”的细腻、“户撒刀锋”的锐利、“阿昌酸水”的醇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守护边疆安宁、服务各族群众,续写“枫桥”荣光!(德宏州委政法委、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