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沉浸式感受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
“‘泰暖桑榆,和乐晚晴’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是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阵地,聚焦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重点关注孤寡、生活不能自理及空巢老人。通过定期举办书法绘画展览、戏曲欣赏会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同时推出上门送餐、家政清洁、健康体检等生活照料服务”,日前,在肥东县循环园泰和社区“四善一体”实践点,县社区工作者李淑晗就沉浸式感受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和“四善一体”创新模式,向来自全县18个乡镇2个(园区)民政干部、社区慈善联合会负责人进行进行一一介绍,拉开了庆祝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暨“四善一体”社区慈善建设主题活动的序幕。
在该实践点,李淑晗带领大家集中参观了慈善政策宣传台、爱心企业捐赠展示区、社区慈善项目成果展,以“现场观摩+经验分享+政策解读”的形式,直观了解近年来全县慈善事业发展成效,传递了全县慈善工作在推动慈善资源下沉基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慈善生态实施过程。
李淑晗表示,目前,社区依托“四善一体”体系,重点打造了儿童关爱、养老服务、残障帮扶等五大慈善品牌项目,除了刚才看到的“泰暖桑榆,和乐晚晴”项目,还有“和暖同程路,泰美共前行”社区儿童服务项目,它包括以建成的常态化开放的儿童之家为契入点,通过开展主题关爱活动、传统节庆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先后达到38场次,服务社区留守和困境儿童304人次。在实施“‘和’力助残,打造幸福驿站”残障人士便民服务项目活动中,社区以残障人士需求为导向,组建由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与爱心人士协同参与的助力团队,倾心打造残障人士专属幸福驿站,除了向这些特殊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外,还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中,联合公益组织,沟通情感,发放生活物资,助力残障人士树立积极生活态度。在“暖心扶困,真情助难”帮扶困难群体服务项目中,社区工作人员围绕定期走访困难家庭、增送物质援助与心灵慰藉、多方联系社会资源,为有就业需求的困难群体提供培训及岗位推荐、为因病、因残致困家庭申请相关补贴,缓解生活负担等具体举措,为他们“遮风挡雨。”在“与‘她’同行‘和’美相伴”守护妇女温暖服务项目中,慈善服务体现在为社区妇女提供全方位关怀,常态化组织健康讲座和义诊,开设手工编织、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同时组织妇女读书俱乐部、户外踏青等社交活动,提升妇女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通过这些社区慈善品牌项目,累计撬动社会资金6.95万元,培育慈善劝募员及志愿者19名,链接爱心单位14家,累计开展慈善服务活动72场次,累计服务特殊群体超千人次。
在泰和社区服务综合体内,参观人员依次走访了心理咨询室、康复室、阅览室等功能空间。详细了解康复室内,手指训练器、康复训练器等专业设备的具体应用程序,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询问治疗帕金森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感受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服务的每个细节。当看到社区阅览室里,志愿者正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温馨场景,还有墙上悬挂的亲子阅读活动照片记录,对社区依托“四善一体”体系,重点打造了儿童关爱、养老服务、残障帮扶等慈善为主体的每个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在社区实践点会议内,县慈善总会秘书长杨敏向观摩者详细解读“四善一体”创新模式,即通过“社区慈善基金+慈善项目+慈善类组织+慈善人才”四维体系,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资源,解民忧、纾民困、帮民难、暖民心,实现慈善服务从“单一捐赠”向“精准化、常态化服务”转型。
杨敏说:“今年以来,镇南、泰和社区已完成试点,成效明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第二批的和睦湖、古河、排头社区已进入角色,第三批将面向全县尚未申报的社区。通过社区慈善加强慈善政策宣传、提升居民慈善意识,切实树立"人人可慈善、时时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现代理念。县慈善总会已投入专项经费,重点扶持社区实践点打造属于社区专属的慈善优质品牌,下一步,县慈善总会将建立‘以奖代补’机制,鼓励更多社区参与建设。”
通过“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让基层从事慈善工作的同志能进一步感受到社区实施“四善一体”的实践价值,详细了解持续完善社区慈善服务体系多元化的“神经末梢”,能推动慈善事业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建设“和善肥东”注入温暖力量。县民政局党组成员汪顺同志在总结时中强调,慈善就在我们身边,今后要在扎实推进"四善一体"社区慈善试点建设工作上大作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为社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蓄能提档,锦上添花。(文/高桢 滕竟 肥东县民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