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冲破性能极限 这家弹性体创新院“弹”出云南强音

时间:2025-09-1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十四五”以来,云南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生力军。2021年,云南省启动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工作,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云南省科技厅已遴选新型研发机构79家,覆盖14个州(市)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累计服务企业2650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9.41亿元。

从1985年由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云南省橡胶制品研究所,到如今发展成为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的云南先进弹性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40年的征程不仅是一段厚积薄发、砥砺前行的科研积淀史,更是一段向高水平技术跃升的成长史。2024年,弹性体创新院在云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实现实体化运行,围绕弹性体新材料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幅提升科技产出和技术转化效率,成为具有云南省优势特色的先进弹性体行业综合性科研技术服务平台。

(化铣保护涂料)

创新破局焕发新生

弹性体,这种能够在压力下显著变形并在释放后恢复原状的聚合物材料,正成为密封减震、交通运输、资源环境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领域的新宠。

如何让其发挥产业价值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弹性体创新院一直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向科技要答案。

弹性体创新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杨魁介绍,弹性体创新院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云南省橡胶制品研究所,2000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面向市场经营、研发,2009年更名为云南煤化工应用技术研究院,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逐步“断奶”并实现长足发展。

然而,运转资金不足、生产系统配套不完善、生产工艺落后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确定了以建筑减隔震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方向,仅用时一年实现了减亏,从2014年起逐年盈利,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

2016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更名为云南煤化工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年入选新型研发机构,2024年更名为云南先进弹性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实现实体化运行。

“新型研发机构拥有多元协同创新与资源整合能力,其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去行政化治理,合同制管理更聚焦企业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提高了对省内企业的服务能力。”谈起最初申报新型研发机构的契机,杨魁说道。

入选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后,弹性体创新院积极引入高质量创新资源,与上海交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高校、企业,围绕橡胶制品等弹性体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技术需求对接、项目联合攻关等科技合作,共同推进解决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 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就应用了弹性体创新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多家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的“空天装备用系列新型化铣保护涂料”,这一研究成果解决了航空、航天等工业金属材料化铣加工工艺过度依赖进口保护材料体系的现状,实现了化铣用可剥保护材料体系的全面国产化。该成果不仅收到了总指挥王珏、总设计师李东发来的感谢信,还荣获了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要走得长远,人才培养至为关键。除了建立健全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公司还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原则,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引进众多行业内知名专家,优化公司的人才结构。同时,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期间,利用高校资源,注重人才学历提升,推动实现成果转化与研发能力提升。

(减隔震支座施工安装现场)

技术跃升护航安全

2023年初,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高性能浮囊研发项目在弹性体创新院正式启动。

漫长的研发周期里,公司研发人员扎根实验室,先后开展超过1500组试验,最终“高温黏合的高性能浮囊”应运而生,突破了国内止步于低温粘接的浮囊技术,大幅提升和稳定浮囊整体性能,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培育期间,弹性体创新院一方面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实体化运行落地,另一方面紧紧连接科研和市场,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和院企联合创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来到弹性体创新院的生产车间,数十堆隔震橡胶支座摆放整齐。“它由多层钢板与橡胶交替叠合而成,大多安装在地震多发区的大型桥梁和建筑底部,主要为了消耗地震向上部结构传递的能量,降低因地震造成的灾害。”弹性体创新院副总经理李东辉介绍,该产品成功孵化了全国减隔震行业的龙头企业“云南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动了全国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

同时,针对隔震橡胶支座还专门研发了高端智能化的配套设施,具备完整的传感、采集、传输、存储、数据处理、预警及展示功能,能够对隔震支座实施工作状态进行精准监测,在发现数据异常时报警,并及时、精确地将相关数据与信息反馈给建筑的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地震局和用户,确保建筑安全性与稳定性。

“我们要让隔震技术不再是城市的专利!”李东辉回忆起一段公司技术团队曾经推广隔震橡胶支座的经历。那是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营盘镇的一所乡村小学,当时村里不通公路,要把200至300公斤重的橡胶支座运送进去,只能雇佣当地骡马一个一个驮运。到了学校新建的建筑工地,没有大型起吊设备,就用绳索和简单工具,一点点把支座挪到位。他说:“云南为地震多发地,不仅要保障城市建筑和市民的安全,更要走进边远乡村,为更多百姓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位移相关型消能减震装置摩擦阻尼器、用于改善烟草生产环境的新型黑色母粒烟草地膜……李东辉一项一项细数着公司研发的产品,他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与满足,眼中更是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动静态伺服务加载试验系统)

链动产业“弹”出未来

从需求中“弹”出课题,在协同中“弹”奏创新乐章,于转化中“弹”射产业动能。这家新型研发机构正以其独特的“弹性”魅力,为省属国有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新路径。

9月的昆明,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如火如荼。此时,位于滇中新区产业园的四栋厂房正拔地而起,时间回溯至2021年,弹性体创新院与滇中新区签署协议,投资建设弹性体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有效缓解当下面临的环保风险和安全生产风险,一幅30亩的创新基地蓝图已然绘就。

“我们要建成服务于弹性体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弹性体新材料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升级的创新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杨魁清晰且有力的声音传至耳边。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滇中新区引入高端人才,形成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还将进一步提升弹性体创新院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

目前,弹性体创新院已拥有多项技术成果,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拥有专利16项,主持编写行业标准1项、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2016年起连续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未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向未来,弹性体创新院目标十分明确,将通过建立“1+2+N”的产业布局,即“一个基地”“两个平台”“N个中心”,在弹性体新材料领域持续深耕,大力实施科研创新、人才创新,引进高端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更多科技成果,为推动云南省先进弹性体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升级贡献科技力量。(海璐/文、金晶/图、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