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云县“义警”:从街头巷尾生长出来的平安力量

时间:2025-09-1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在云南省临沧市云县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一支特殊的队伍悄然成长起来。他们不是警察,却总在人们需要时出现;他们没有肩章,却扛起了守护一方的责任。他们来自群众中间,有早点铺起早贪黑的老板,有退休仍发热的老教师,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也有爱跳广场舞却更爱管“闲事”的大妈,他们就是云县的“义警”,一群真正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平安守护者。

群众参与,让平安建设有了烟火气

云县义警队的特别,在于它从不是“上面派下来的”,而是大家熟悉的普通人组成的。他们凭着热心肠自愿加入,经审核培训后成为义警,不领工资、不图表扬,只为心里那份“街坊安心,我就踏实”的念头。

爱华镇开早餐店的老王,是义警队最早的成员之一。他憨厚地笑着说:“我每天四点起来蒸包子,顺带把早市几条街巡一遍。大家开玩笑叫我‘包子警官’,其实我就是个看街的,街坊平安,我包子才卖得香。”

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胡兴国说:“正是这些‘顺便看看’‘顺手帮忙’,让义警工作无缝融入小城的日常。他们清楚李奶奶腿脚不便、每天需要上门看一眼,知道爱华小学门口五点必堵、得有人疏导,更晓得哪条巷子路灯坏了、要及时上报——这种贴着地气的‘本地智慧’,是再先进的监控也无法替代的。”

一呼十应,小城另一部“暖心110”

云县义警建立起快速响应的“一呼十应”机制。一旦有突发情况,义警微信群就成了信息中枢,附近的队员立刻响应、迅速行动。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七月的一个暴雨夜。短时强降雨导致县城积水猛涨,老街几户低洼院落进水。消息在义警群中一经发出,不到二十分钟,十余名义警带着抽水泵、水桶和手电陆续赶到。他们蹚着水疏通排水口、帮老人转移物资、设置临时警示标志,一直忙到凌晨水退。浑身湿透的义警小刘说:“街坊们都没事,最重要。我们就是跑得快一点、手勤一点,这都不算啥。”

胡兴国说:“没有指令,没有动员,一切出于自觉。这种响应不是机械地执行,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切。正因为大家都生活在这里,所以每一次‘一呼’,都是为守护自己的家园而‘应’。”

刚柔并济,用乡音乡情解千家结

义警不只是巡逻员,更是调解员、宣传员、信息员。他们讲政策也讲情理,用法理也用乡音,很多小摩擦经他们一劝,常常春风化雨。

有一次,爱华镇某小区两户居民因为楼道堆杂物闹得不太愉快。退休教师老李上门调解,他不仅讲了消防安全,还用云县老话笑眯眯地说:“远亲不如近邻,门对门住着,你让一寸、我退一尺,日子才能越过越宽嘛!”几句话,说得两家人不好意思地笑了,当场一起清理了杂物。

这种带着泥土香的调解,透的是云县人的实在与智慧。不撕破脸、不伤和气,把道理融进人情里,事儿办了,心也暖了。

温润人心,小城大爱最动人

云县义警的另一面,是民生服务队。他们送独居老人就医,雨天牵孩子过马路,帮游客指路甚至推荐地道的米线店和小吃。这些琐碎小事,像一根根细线,织成了小城的温暖网络。

卖手工糍粑的张大妈说:“有他们在,我们出摊心里特别踏实。下雨他们还帮收摊,迷路时他们也帮带路——不像管理者,倒像自家亲人。”

如今,云县义警已成为云县这座小城的一道温情风景。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平凡行动,诠释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什么是小城大爱、市井温暖。

在这里,平安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早市的热闹、放学的欢笑、夜路的灯光,是街坊四邻心里那份实实在在的安心。云县义警,这群普通人,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写下最有温度的小城平安故事。(冯伟、云县公安局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