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跨越时空的对话 广播剧《“三毛之父”张乐平》诠释家国情怀

时间:2025-09-1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一部以"三毛之父"张乐平为主角的广播剧正在全国各大音频平台热播,收获广泛好评。这部由浙江广电集团推出的三集广播剧《"三毛之父"张乐平》,以其独特的三维叙事结构、精湛的声音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新时代主流文艺创作的又一精品力作。

三维时空交织下的历史回响

《"三毛之父"张乐平》全剧共3集,每集30分钟,创作历时三年,期间易稿二十一次。该剧最大创新在于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结构,构建了"当代探索线+张乐平人生线+三毛故事线"三线互动的叙事方式。

"当代探索线"通过嘉兴市海盐县两位漫画社团小学生的对话,带领听众自然回溯历史。剧中,张海岩在画画上遇到困难,大姐姐王伊糖给他讲述张乐平与三毛的故事,最后通过AI技术实现与张乐平的跨时空对话:"孩子们,你们只要记住,三毛啊从不向困难低头——他善良、乐观、勇敢,总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设计巧妙连接历史与现实,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三毛故事线"则让虚拟漫画角色跳进现实:从三毛自述"光光头上三根毛,圆圆鼻子往上翘",到张乐平遇见街头流浪儿触发创作灵感,再到《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等作品的诞生过程。三毛既是艺术形象,也是时代隐喻,折射了艺术家的善良人性与生存智慧。

顶级团队打造声音艺术精品

该剧汇聚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剧作家郝佳音担任编剧,其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导演孙越来自浙江交通之声,同样四度问鼎"五个一工程奖";著名作曲家刘聪担纲谱曲;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高适和李白的扮演者杨天翔和凌振赫领衔主演。

剧中还有诸多细腻感人的细节:夜深了,妻子劝张乐平休息,他却说:"雏音,我的身体自己有数的。你还记得读者寄来一件给三毛的毛背心吗?"于是他为三毛画上背心驱寒,让千万读者安心;妻子送来热汤,他竟说:"雏音,怎么这汤里三毛在跑……"生动展现艺术家如痴如醉的创作状态。

江南文化滋养下的艺术表达

张乐平的故乡是嘉兴市海盐县,该剧深入挖掘这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浙江文化名人,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编剧郝佳音在创作中特别注重强化江南特色,将海盐话中的"囡囡""老灵光""晓得哇"等吴语词汇融入剧本。报童的吆喝、阿晨的口音、张乐平的儒雅语调,与浙江上海等地典型的环境音效融合,为听众带来沉浸式的、具有江南烟火气的听觉体验。

导演孙越在选角上也坚持"在地性"原则,放弃全国范围选拔配音小演员,而是聚焦浙江本地孩子。他们的表达或许少了成人演员的技巧,但未加雕琢的淳朴与真挚更加贴近原型。"我希望这种在地性让剧作扎根民间,如同张乐平的漫画一般鲜活,希望通过这部剧让历史'活起来'。"孙越表示。

历史与现实的温情对话

广播剧结尾处,创作团队创新融入AI技术,让张乐平穿越时空与当代孩子对话:"孩子们,你们画的真好啊,一眨眼的工夫75年过去了,你们长大了。"孩子们惊喜地呼唤:"张乐平爷爷,我们想您!"

剧中还安排了感人至深的历史回响:革命战争时期,张乐平救助的流浪儿小明,如今已成为张乐平纪念馆的一名义工。话外音中,历史与现实温情交汇:"张爸爸,我是小明。我每天在纪念馆里整理您的画稿、看着孩子们临摹三毛的笑脸时,总觉得您从未离开……"

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三毛之父"张乐平》通过三维空间叙事、精神气质提炼与丰富的"在地性"表达,让语言、音乐、动效"三箭齐发",把声音叙事的"情感张力"推到极致,实现了让历史"开口说话",让听众"听见心跳"的艺术效果。

该剧不仅是对文艺先驱的礼赞与纪念,更成功探索了如何让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成为人们可触摸、能共情的生命体验。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这种以创新手法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实践,值得充分肯定和推广。

目前,该剧正在全国各大音频平台持续热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和好评,成为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主流价值、活化历史资源的成功案例。(文:祁洋 赵日春 李岩    供稿:浙江广电集团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