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对话:文化的厚度如何成为发展的高度
9月8日下午,在杭州湘湖畔,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想碰撞正在发生。由杭州文广集团、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杭商传媒共同主办的杭州湾会客厅第67季《湘湖保护与开发:文化的力量》专题研讨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举行。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政府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湘湖八千年的文化血脉在保护与开发中生生不息。
叩问文脉:寻找湘湖的精神图腾
"最具代表性的湘湖文化IP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嘉宾们的深度思考。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亚洲认为,名人文化是赋予地域温度的关键。"贺知章作为湘湖的历史文化名人,其‘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千古诗句,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乡愁情感。恢复贺家园,强化湘湖与贺知章的关联,能让湘湖文化更具感染力。"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原党委书记李虹则指出,"中华第一舟"——跨湖桥独木舟是湘湖无可争议的文化标识。"这艘距今八千年的独木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曙光。与之相伴的‘卧薪尝胆’精神,更是与萧山‘勇立潮头、奔竞不息’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
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斌表示,湘湖最珍贵的文化基因是跨越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独木舟驶向大海,代表着人类征服海洋的雄心,这种拼搏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
文化赋能:从遗产保护到价值转化
如何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嘉宾们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李虹认为,湘湖应摒弃追逐短期流量的做法,转而深耕文化打造长效吸引力。"我们可以依托优质山水资源发展马拉松、自行车等健身活动,同时将越文化、贺知章等IP转化为精致的演艺项目,增强游客体验。"
陈斌介绍了湘湖"文化+产业"双核驱动的创新实践。"在建设中国视谷、芯机产业社区时,我们突破传统空间供给模式,为区域注入文化基因。与企业、人才对接时,不仅提供土地、资金等硬件支持,更注重以文化氛围、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提升区域软实力。"
澎湃新闻生态内容管委会副主席胡宏伟建议,湘湖应该与西湖形成差异化发展。"西湖偏向静谧,湘湖则应凸显动感。我提议举办年度全球独木舟大赛,让八千年的独木舟‘活’起来,使其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符号。"
平衡之道:文化深度与商业流量的辩证统一
在文旅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深度与商业流量?嘉宾们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观点。
黄亚洲认为,湘湖的长远规划需要与短期爆发力相结合。"湘湖可以选择强化野趣与亲子属性,也可以走‘动感’路线举办水上赛事,但更重要的是挖掘贺知章、李白等全国性文化IP,讲好湘湖故事。"
李虹以西湖、西溪湿地为例,阐述了长效发展的重要性。"从短期看,生态保护投入与直接回报难成正比,但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视角看,其价值不可估量。湘湖应当立足长远,树立走向世界的愿景。"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施加农强调,文化遗产具有多元价值。"西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丰富的文化遗产。湘湖要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的湘湖
萧山区委常委、副区长董振华表示,湘湖的发展要坚持四个方向:守好文化根脉,统筹生态与文化保护;阐发文化当代价值,做好标识打造;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创新;打造世界的湘湖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将通过举办品牌大赛、依托世界旅游联盟等平台,助力湘湖文化走向全球。"
杭州市政协原办公厅主任郭初民建议,要明确湘湖作为浙江从江河文化迈向大海文化传奇的核心定位,补齐远程传播短板,并借助"十五五"规划契机做好未来五年的文化发展布局。
这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研讨,见证了文化力量如何穿越八千年时空,在当代焕发新生。湘湖的探索实践表明,当文化成为发展的核心动能,历史将不再只是过去时,更是指引未来的进行时与将来时。在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奏中,湘正谱写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篇章。(文/李洁、朱旭洁、吕文萱 杭商传媒供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