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龙法庭:以回访温度筑牢司法为民根基
“法官,我知道你们工作忙,但之前那件事我心里总还有点琢磨不透,想再听你们讲讲……”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人民法院转龙法庭门前,常有群众带着对既往涉法事项的疑惑前来咨询。
近年来,转龙法庭始终秉持“司法为民”初心,将案后回访作为延伸司法服务、化解群众心结的重要抓手,用耐心与专业解开群众“法结”,更暖透群众“心结”。
听诉求,把群众“疑惑声”当作工作“信号灯”
在基层司法实践中,部分群众因法律知识储备有限、对裁判逻辑理解不深等原因,即便案件程序已终结,仍可能对结果存有困惑。对此,转龙法庭从未将“案结”视为工作终点,而是主动畅通沟通渠道:对电话咨询群众,耐心细致解答法律条款;对上门来访群众,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不推诿、不敷衍,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转龙法庭坚持群众的“疑惑声”不是“找麻烦”,而是改进工作的“信号灯”——它提醒着司法服务不仅要“办得对”,更要“讲得清”;不仅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贴近群众“心坎”。
无论是涉及邻里关系的矛盾,还是关乎财产权益的争议,转龙法庭都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把每一次咨询、每一次来访都当作传递法治温度的契机。
解难题,让“上门回访”代替群众“奔波跑路”
“山路不好走,您年纪大了,我们多跑几趟没关系,一定要让您把道理弄明白。”这是转龙法庭干警在上门回访时常说的话。
针对部分群众行动不便、往返法庭困难或对书面解释理解仍有障碍的情况,法庭主动推行“上门回访+实地释法”模式,由庭长带头,干警们带着卷宗、带着法律条文,走进群众家中、来到争议现场。
在回访过程中,干警们不局限于“念法条”,而是结合群众生活实际,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法律原则——比如围绕“权利保护期限”“相邻权益便利”等群众常见困惑点,结合现场环境举例说明;对群众担心的“后续权益保障”问题,逐一梳理风险点、给出应对建议。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释法方式,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接地气”,也让群众的疑惑在面对面沟通中逐渐消解。
渐渐地,越来越多群众从最初的“不理解”变成了后来的“能接受”,从“有顾虑”变成了“愿信服”。有群众感慨:“法官们不仅来家里讲法,还帮我分析情况,就算最后结果和我想得不一样,我也心服口服——这不是输赢的事,是他们的态度让我觉得踏实。”
建机制,用“长效服务”夯实法治信仰根基
“一次回访解决一个疑惑,一套机制温暖一片民心。”转龙法庭深知,个案回访的力量有限,长效机制的建立才是筑牢司法为民根基的关键。近年来,法庭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探索构建“案后回访+矛盾排查+法治宣传”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以实际行动让法治“硕果”结满基层。
常态化回访:将案后回访纳入案件办理“后半篇文章”,对涉及民生、邻里、家庭等易引发后续争议的案件,制定回访清单,明确回访时间、内容和责任人,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精准化解纷:在回访中同步排查潜在矛盾隐患,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联合村社干部、人民调解员提前介入,通过“共商议一家亲”调解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场景化普法:结合回访场景开展“送法上门”,在群众家门口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让群众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增强法治意识,真正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
如今,在转龙法庭辖区的青山绿水间,司法服务不再是“法庭里的严肃审判”,而是“村头巷尾的耐心倾听”“百姓家中的贴心讲解”。接下来,转龙法庭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司法温度融入每一次回访、每一项服务,让法律的权威与司法的温情同频共振,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禄劝县人民法院、昆明市委政法委、云南省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