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西:民生为笔,畅联城乡 紫蓬山旅游风景道铺就百姓“幸福路”
一条风景道,改变的不仅是沿线的产业图景,更深刻重塑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乡互动模式。肥西县重点打造的紫蓬山旅游风景道,以其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创新的服务模式和深厚的文化传承,正成为一条惠及千家万户、连接城乡发展的“幸福纽带”。
基础设施升级,出行便捷“零距离”
“真没想到,现在从肥西高铁站下车,4分钟车程就能搭上前往风景道的公交线路。”从合肥市区前来游玩的张女士体验后赞不绝口。风景道建设以改善民生出行为重要目标:它高效衔接合肥南站(25公里,30分钟车程)、肥西高铁站(2.5公里,4分钟车程)及多条高速道口;开通7条公交线路,在沿线68个行政村(社区)设置420处站点,日均惠及客流约3500人次;并配备完善的自驾服务、自行车租赁网络。
这不仅极大方便了游客,更极大改善了沿线8个乡镇村民的出行条件。据统计,风景道为沿线群众公共交通出行年均节约资金约2000万元。“以前进城一趟,等车、转车得折腾小半天,现在家门口就有公交直达县城和景区,又快又省心。”紫蓬镇一位村民由衷地说道。
客货邮融合,乡村生活更便利
风景道创新的“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其服务民生、助力振兴的亮点。按照“资源共享、节点共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思路,肥西县开通17条客货邮融合线路,构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物流网络“一张网”。全县所有乡镇综合服务站实现了客、货、邮政、快递、便民服务功能“五位一体”,并实现了交通场站免费进驻、城乡公交免费代运、村级网点免费代投的“三个免费”。
“现在太方便了!网上买的农具、生活用品第二天就能送到村服务站。家里种的土鸡蛋、新摘的瓜果蔬菜,也能通过村里服务点发到城里,价格还更好。”柿树岗乡的一位农户高兴地说。真正实现了鲜活农产品“运得出、供得上”,沿线村民“只管种、不愁卖”,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快递到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文化点亮生活,非遗传承焕新机
风景道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它深度融入铭传文化、圩堡文化、庐州文化等地方特色,通过“紫蓬山民俗文化周”“肥西蚕桑文化节”等活动,以及沿线景区(点)的文化展示,年均举办相关活动超20场,年吸引游客及本地居民参与超50万人次。庐州木雕、莲湘舞、李家烙画、三河羽扇等宝贵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看到这么多游客对我们莲湘舞感兴趣,甚至想学,感觉这门老手艺更有生命力了。”一位非遗传承人在景区表演后有感而发。同时,依托沿线资源建设的多个省级、市级爱国主义及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让本地青少年能更深入地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
2024年,肥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772元,增长6.9%。这一数据的稳步提升,正是包括风景道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惠及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举措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肥西紫蓬山旅游风景道以民生为落脚点,用一条路架起了便捷出行路、物资流通路、文化传播路。它缩短了城乡距离,丰富了百姓生活,畅通了乡村发展的血脉,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生动诠释了“人民交通为人民”的理念,也为全国百强县前列的肥西注入了持续改善民生的新活力。(文/叶丹 肥西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