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云县综治中心:“微治理”破解“小事拖大”困局

时间:2025-09-0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基层治理中,水管渗漏、工资拖欠、邻里纠纷等“小事”曾因部门壁垒、响应迟缓,让群众奔波受累,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如今,随着云南省临沧市云县12个乡镇综治中心落地运转,通过“警情分流、部门联动、群众评价”三维发力,用“微治理”破解“大难题”。截至2025年9月5日,各级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1029件,化解940件,成功率达91.35%,“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成为群众可感的现实。

警情分流:精准派单让服务“不打烊”

“以前半夜水管爆了,我急得直跺脚,只能打110找警察。可民警来了也没辙,只能陪着我等天亮找水管站,水流了一整夜,我心疼得没合眼!”提起过去的经历,云县爱华镇居民李大姐眼眶仍有些发红。这正是此前基层治理的痛点:公安派出所成了“万能窗口”,劳资纠纷、邻里矛盾、民生求助……各类诉求“一锅烩”,民警疲于应付,专业部门却“有劲使不上”。

在云县委政法委的推动下,全县12个乡镇综治中心的落地,率先打破了这一僵局。通过搭建覆盖县乡的“智能分拨平台”,实现诉求精准处置:细化“邻里纠纷、劳资维权”等场景分类,确保小事不遗漏;指令直达责任部门并明确时限,响应效率显著提升,曾10分钟内快速响应独居老人养老补贴拖欠问题,并完成派单,1小时内将养老补贴送达;非警务诉求分流后,派出所专注主业,曾仅用14分钟为群众止付被骗资金61.1万元。

部门联动:组团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为了讨回3000块工钱,我跑了5趟!进了东家说要去西家,一圈下来,钱没拿到,心气先磨没了,甚至想过干脆不讨了……”农民工老张说起过去的维权经历,声音里满是无奈。这正是部门“条块分割”的治理困境:群众的“一件事”,往往要跨“多个门”、找“多个人”,跑断腿还未必能解决。

针对群众办事“跨多门、找多人”的痛点,综治中心推行“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模式: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公安、司法等部门人员驻点,实现“家门口一站式”服务,曾3天为茶农追回3万元拖欠货款;共享统一数据库,经授权后,乡镇专员可直接调阅村民社保记录、企业登记信息,短时间内即可完成信息核查,免去群众往返之苦;遇跨部门难题,通过“吹哨报到”联动处置,曾一天内为15名工人解决欠薪及企业消防隐患问题。

群众评价:民评民判让治理“有温度”

“诉求有人管吗?问题能解决吗?我们满意吗?”这三个问题,是云县综治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管事率、处事率、满意率”为标尺,平台实时跟踪诉求,超时自动预警;注重办理质量,针对差评开展培训提升;办结后回访请群众打分,多起民生问题解决获清一色好评,以“民评民判”校准治理方向。

91.35%的化解成功率背后,是1029次焦急的求助,是940次暖心的解决,更是无数群众从“愁眉苦脸”到“露出笑脸”的转变。云县综治中心的实践印证着,基层治理需精准对接群众痛点,以“精准分流+组团服务”破解难题;打破部门壁垒,通过人员驻点、数据共享形成合力;将评价权交给群众,让治理始终围绕“急难愁盼”发力。这些乡镇“治理微单元”,正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冯伟、云县公安局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