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陇川县:“小公约”绘就边疆基层治理新图景
晨光熹微,金色的阳光洒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城子镇姐乌村菜园小组的青瓦白墙上。升腾的炊烟与晨雾交织,掠过整齐排列的砖混民居。巷道两侧生机盎然,微风拂过,甘蔗林沙沙作响,玉米随风摇曳,稻田翻涌着碧波——这幅生机勃勃的村落图景背后,藏着5条村规民约织就的基层治理密码。
铁律立约
1990年,菜园小组因泥石流滑坡搬迁至姐乌村,用5条村规民约编织出30年“三个零”纪录(零吸毒、零刑事案件、零越级上访)。63岁的老党员杨青柱至今记得1991年的场景,“我们把‘不能吸毒’写在第一条村规民约上”,通过刚性约束始终保持着“无毒净土”的底色。党员带头签订《禁毒承诺书》,村规民约从“约束条款”变为“文化自觉”。如今,寨子里的年轻人会主动劝诫外来人员:“这里连烟头都不能随便丢,何况毒品。”
村规民约制订不久后,一村民偷了隔壁邻居的一把弯刀,小组严格按照村规民约中第二条“偷盗”的处理规定:“凡偷盗价值100元以下的任何东西,罚款500元至1000元”,给予了500元的处罚。这件事发挥了警示作用,从那以后小组村民再没有发生过偷盗行为。
德治润约
面对搬迁初期的偷盗、酗酒等问题,菜园小组以“远亲不如近邻”的乡土伦理为基底,由村社干部与党员起草首版村规民约,后经群众会反复商议形成现行条款。寨子里的“火塘议事会”延续至今,每月党员带着村民围坐火塘边,在家长里短中把村规内容熟记于心。这种“口传心授”的浸润式教育,让规矩意识悄然融入日常。如今的菜园小组,偷盗、打架斗殴等现象销声匿迹,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德治与村规民约的深度融合,不仅化解了搬迁初期的矛盾,更注入持续内生动力,绘就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新画卷。2020年,菜园小组被评为州级文明村。
产业兴约
凌晨五点的菜园小组,村民已陆续下田——甘蔗地里的露珠沾湿裤脚,烤烟棚里的青烟与晨雾交融。这个人均耕地不足1.5亩的村寨,通过“党员技术示范田”引领,创新打造“甘蔗+烤烟+畜禽”立体种植模式。小组注重强化村民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要求党员干部“走在前、干在前”,围绕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当好村民致富“领头雁”。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让村民“种植有方法、养殖有技术、务工有去处”。党员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和“云岭先锋”App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开阔致富眼界。2024年,菜园小组人均收入达12000元。实践证明,这5条村规民约不仅是治理工具,更是村民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文脉传约
姐乌村党总支与菜园小组构建起“村+组”教育激励双轨制。村党总支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考入本科院校的学子给予1000元奖励;小组自搬迁起就坚持为每位本科新生发放200元奖励。30余年来,这个村寨走出14名大学生,其中1人学成后返乡任职。2022年,张开朗从玉溪师范学院毕业后,带着对家乡的眷恋毅然返乡,如今作为姐乌村村委委员的他,正将所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用行动书写青年担当。还有学成归来的段建国,在家乡创办汽修美容店,凭精湛技艺和诚信经营打响口碑,成为青年返乡创业典范。这些鲜活故事,是教育奖励机制激活代际传承动能的鲜活见证,真正做到了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乡间薪火相传,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德宏州委政法委、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