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乡草绘绿卷:在游牧文化浸润中,读懂草原绿色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有感

时间:2025-08-2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盛夏,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牛羊悠闲地散落其间,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的代云松同学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绿色发展的关注,利用暑期时间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走进阿荣旗及周边地区,深入调研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现状。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代云松同学一行人首先走访了当地的农户和农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金黄的麦浪与青翠的稻田相映成趣,村民们正忙碌在夏收与田间管理之中。与农户的交流中,他了解到近年来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以往单一的粗放经营,逐步向注重绿色理念、提升品质的方向发展。许多农户在农机具的使用上更加科学高效,农田管理也更加注重可持续性,这不仅提高了产出,也让土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除了粮食作物的生产,畜牧业也是调研的重要内容。在草原牧区,成群的牛羊在远处缓缓移动,牧民们在家庭牧场里有条不紊地开展饲养工作。与牧民的交流中,代云松同学感受到,他们对于如何实现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有着切身的体会。近年来,随着生态补助和科学养殖理念的推广,牧民们普遍开始减少过度放牧,更加注重牲畜的质量而非单纯追求数量。他们说,草原养得好,牛羊才会养得更好。这种认识的转变,正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基层扎根的生动体现。

在湿地保护区的调研给代云松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呼伦贝尔湿地作为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夏日里,水草丰茂,候鸟翔集,构成一片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实践团队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了解到,近年来当地通过实施封育、修复和巡护等多种措施,湿地生态状况逐步恢复。站在湿地观景台上,代云松同学感叹道:“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口号,它是真真切切影响着家乡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通过为期数日的调研和走访,代云松同学深刻认识到,家乡的发展正在从单纯依靠资源的模式,逐步转向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路径。无论是农户对绿色生产方式的探索,还是牧民在草畜平衡上的努力,抑或是湿地保护区里的生态修复实践,都说明家乡正在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地方经济的转型,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在总结此次实践时,代云松同学表示,这次返乡社会实践让他切身感受到绿色发展理念的力量,也更加明确了作为青年一代应当肩负的责任。他说:“家乡的发展变化让我倍感自豪,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青年要勇于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贡献智慧与行动。”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自然与经济现状,也使他们在心中播下了守护绿水青山、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呼伦贝尔这片辽阔的土地,因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而生机盎然,也将在新时代青年的参与下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文/代云松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供图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