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安徽肥东:“窗帘之约”延伸看得见的温度 听得到的笑声

时间:2025-08-2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居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窗帘之约”作为一种创新的基层服务模式,通过社区、志愿者与特殊群体之间的默契约定,以窗帘开合作为安全信号,实现对特殊群体的日常关注与守护,为解决特殊群体关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每个社区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介于困难群体和普通居民之间,可以说按照规定还没有达到困难群体的服务标准,针对这些‘处于中间地带’特殊群体,社区按照‘窗帘之约’的工作办法,结合在处理困难群体中的有效做法,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解题思路’,确保这个特殊群体享受到的优质服务一点也不比困难群体的少”,刚完成对7个乡镇“窗帘之约”工作调研的肥东县儿童和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毕金汉说。

从调研的范围显示,涉及梁园、八斗、白龙、牌坊、杨店、元疃和众兴等乡镇,走访调研的对象共计1209人,包括高龄独居老人、事实无人监护儿童、重疾重残人员和特困老人,通过实地走访受访者,对象户均表示通过“窗帘之约”,内心安全感得到明显提升。

在牌坊乡,独居老人白大爷说:“政府每月发放生活补贴,生活没有问题,就怕一个人在家生病都没人知道,现在有了这个约定,心里踏实多了。”

在该县东纺社区,针对“相对困难”的边缘群众,窗帘之约延伸服务体现在上线“叮咚守护”智能服务上。

“我儿女都在外地,过去最怕自己一个人在家有个头疼脑热。现在有了这个‘铃铛’,心里真踏实!”记者跟随网格员黄思敏来到陈奶奶家,陈奶奶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演示起胸前挂着的呼叫器。

别看这枚不起眼的小铃铛,它是社区创新推出的“叮咚守护”智能服务设备,背后连接的是一整套高效暖心的居家响应机制,在黄思敏的眼里,这个设备不但为老年群体撑起“保护伞”,更让邻里之间多了份踏实和温暖。黄思敏坦言,东纺社区是典型的老职工家属区,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四成。独居、空巢、高龄、失能等情况普遍存在,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问题成了社区治理中的“难点”。   为破解这一难题,社区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摸排居民需求,建立“一人一档”的服务台账,并根据老年人实际状况和个人意愿,在解决了全社区困难对象的定人定点服务的基础上,还为部分行动不便、常年独居的老人安装“叮咚”呼叫器,需要服务的老人一键按铃,可以和紧急联系人实时通话,由通话内容确定是否需要上门服务,若是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可立即启动“15分钟生命救援圈”机制——1分钟通知家属,5分钟内人员抵达现场,10分钟内完成与120急救或社区卫生站对接,为老年人赢得宝贵救援时间。

每天早晨,负责辖区的网格长会“点对点”呼叫一次,询问老人情况,而老人的每一次按铃,哪怕只是想找人说说话,也会有专人上门服务。社区分时段巡访老人,提供买菜配药、家电维修、心理陪护、健康咨询等多样服务。此外,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智慧服务平台也深入社区,多渠道为群众解决疑难杂症。

为特殊群体提供代购生活用品、送餐、打扫卫生等服务,是“窗帘之约”的触点。在梁园镇,社区志愿者与独居老人一对一结对,提供生活照料、精神陪伴等全方位服务,定期上门为老人打扫房间、购买生活用品、代取药品,并陪老人聊天解闷,帮助其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生活。在八斗镇,针对孤寡老人,志愿者和网格员们除了定期上门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陪伴聊天之外,还坚持每天为高龄独居老人配送一顿爱心午餐,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器材、就业培训,还邀请辖区退休教师,为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牌坊乡则推出分层分类服务,每周上门代办代购、代缴费用,每月安排医护人员入户体检送药。元疃镇则打造特色鲜明的“三角形”关爱服务圈,即“身边有帮扶”,结对守护、每日探视是基础;“床边有照护”,针对失能半失能对象,探索链接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基础护理指导;“桌边有食惠”,协调资源,探索为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提供助餐或送餐服务。

在看得见的温度和听得见的笑声中,来自阚集社区的“小风铃”,通过“风铃传信+主动巡访”双轨模式,实现了从“群众上门说事”到“服务送上门”的转变,构建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最后一米”服务网络。

“叮铃铃……”清晨的阳光刚洒向社区独居老人阚大爷家门檐下,老人挂着的风铃便轻轻晃动,响声引来了正在巡访的网格员,他们一边帮老人检查电路安全,一边将随身携带“民情记录本”,记录下老人所需的用药信息,让这位独居老人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如今,“风铃传信”已成为阚集社区的“幸福密码”,不仅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通过精细化服务让“有事来‘阚氏’,难事有回应”的承诺落地生根。社区负责人表示,围绕“窗帘之约”,在农村推广“风铃传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后,社区将继续深化品牌建设,探索“智慧风铃”数字化管理平台,让“小风铃”发挥更大作用。

定期陪特殊群体聊天、组织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在白龙镇,“关爱老人从心开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引导老人健康生活,让92位老人享受着看得见的幸福。在梁园镇,课后托管和暑期守护,为留守儿童提供辅导和心理疏导300余人次。在牌坊乡,根据服务对象精神文化需求开展送戏下乡、健康讲座、反电诈宣传等活动28场,丰富特殊群体精神生活,加强情感慰藉。在八斗镇,爱在夕阳红公益摄影主题活动,为40余对金婚、钻石婚及长期相伴的银发夫妻拍摄纪念合照,用镜头记录老人相互扶持、携手与共、相濡以沫的甜蜜爱情,为他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由于服务对象居住分散,服务成本较高,社区资金、物资、人力有限,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全县组织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第三方,利用智慧科技服务,在老人家中安装报警器,为老人纾难解困,助力窗帘之约。在撮镇旭光社区,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通过关注公众号,扫描报警器二维码,绑定手机号等操作,实现老人家庭报警器与志愿者一对一链接,只要轻轻按一下,社区干部不管身在何处都能立刻收到报警电话通知。

“这个好啊,我现在睡觉都安心,报警器就安装在床头,手一伸就能摸着,这是社区为我们的安全感着想,做的一件大好事,感谢社区对我们的关心。”社区留守老人丁家炳笑着说。

毕金汉表示,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实现社区、志愿者、特殊群体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与交流,对“窗帘之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文/高桢   肥东县民政局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