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科技保险与产业基金联动助推杭州未来科技产业发展

时间:2025-08-2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5月,科技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明确要求“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设立科技保险、扩大科技信贷、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举措,以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制度困境。

杭州未来科技城作为浙江科技体系的重要实践平台,已聚集超过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个战略赛道。面对轻资产、高投入、高不确定性的“未来企业”群体,杭州正在推动金融工具从单一产品支持走向机制协同,对接企业成长全周期需求。

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浙江正加快形成科技金融“试验田”。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性文件来支持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从0到1”的早期阶段,力图打通“成果转化难”“融资失配”等难点堵点。

作为浙江创新策源地,杭州持续探索金融服务向科技链条前端延伸的新机制。2025年7月,在城西科创大走廊金融服务联盟支持下,“科技金融服务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围绕“融智、融通、融新”三大路径,推动金融服务接力式嵌入企业成长全过程。

从0到1  每一步都是“悬崖边跳舞”

对于科技创业者来说,从立项、研发到成果转化,每一步都可能踩空,明明手握颠覆性技术,却卡在“技术可行,融资需等待”的尴尬境地。更揪心的是创新本身的“试错”代价。一次实验失败、关键设备意外损坏,都可能让数月甚至数年的心血和资金瞬间“归零”。缺乏弹性的资本支持和有效的风险兜底,让许多充满潜力的“种子”项目,倒在黎明前。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体制的介入尤为关键。传统金融忽视的科技风险正在成为保险的新角色:通过风险评估,提供研发失败保障,推动科技金融从“融资工具”向“风险管理与成长机制”转型。

给“硬骨头”研发上把“安全锁”

早在2021年,浙江省科技厅、中国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等部门就联合推出“创新保”产品,探索通过保险机制为科技企业分担研发失败风险。2024年,城西科创大走廊推进产品升级,将初创企业保障范围覆盖至研发、概念验证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阶段的风险。

作为主要实施机构之一,太平科技保险聚焦中早期科技企业风险点,建立了涵盖评估、承保、赔付、联动的完整机制。其“科技成果转化险”等产品已在未来科技城实现落地应用,通过前置风险评估参与融资过程,为企业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增信服务,对于银行贷款起到一定的风险缓释作用。

青洲计算机、脉兴医疗、因诺纬克等企业在太平科技保险公司获得实质性支持,在各自技术领域分别落地了浙江省首单科技成果转化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进一步验证了机制在不同领域的适配性与创新性。其中,脉兴医疗是一家专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ICU场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然而,受限于重症医学数据的复杂性及临床验证周期长的特点,在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中面临研发成本高、试错风险大的挑战,亟需通过科技保险等创新机制对冲风险,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太平科技保险为其量身定制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保额为200万元。余杭区联动市科技局、城西科创大走廊,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保险扶持政策,脉兴医疗投保的200万保额科技成果转化保险,根据最高80%的政府保费补贴后,企业实际成本降至0.6%左右。除此之外,太平科技保险还联合泰隆银行余杭支行同步投放200万元专项贷款,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显著缓解了其前期研发的资金压力,为“AI+医疗”领域的科技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除了未来科技城外,今年3月,太平科技保险在萧山区落地“安心宝”,截至目前已为4家科创企业提供了680万元的风险保障;而面对浙江省内高校实验室,则是提供了超过2亿的风险保障“共享保”,是科创企业和高校的有力后盾。

科技保险的金融属性与政策属性高度融合,不仅能为企业赋能,也为政策工具提供“杠杆放大效应”。目前,余杭区与未来科技城已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保险联动扶持机制,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比例80%的保费补贴,有效降低企业投保成本,增强制度粘性。科技保险作为风控工具嵌入企业融资全流程,已成为撬动高风险创新项目融资落地的重要支点。

“长情”资本深扎科技沃土

科技创新的落地,离不开资本的深度参与。浙江财通资本是近年来浙江省内活跃的专业投资机构,聚焦高端制造、硬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赛道,为投资人提供全阶段的投资服务,为被投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政府引导,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基金建设,推动资本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其中,2023年8月设立的“城西科创制造业母基金”已成为金融资源向科创高地汇聚的关键纽带。

据了解,该母基金总规模40亿元,重点支持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方向,首期子基金规模占比80%,直投规模20%。此外,近期财通资本与绿城产服达成合作,标志着科技金融加速迈向“资本深度赋能”与“产业生态培育”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财通资本依托其管理千亿级资金的雄厚实力,精准投向高潜力科创企业;绿城产服基于服务数十万科技企业的深厚积淀与庞大网络,向财通资本定向推送优质标的。后者凭借专业股权投资能力快速评估决策,构建“产业入口-资本承接”的高效闭环。通过打通资源筛选与资本配置的断点,该模式大幅缩短科创企业融资链路,为技术转化注入加速度。此次联手验证了产投联动模式的商业效率,为科技金融协同创新提供可复用的实践范式,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科技金融是对一个地区资源配置能力、制度整合能力与政策执行力的集中考验。2024年以来,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推动下,围绕“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参与”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正日益成型。从科技保险的“风险兜底”,到母基金的“资本引流”,再到“保贷联动”“投贷保协同”等机制的落地,金融工具被前所未有地嵌入到企业研发、验证、转化、扩张等全生命周期场景中,逐步构建起接力式的金融服务生态网。

太平科技保险和财通资本的做法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有效突破,有了可被复制、可被推广的落地经验,给全国其他的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新的样本。在区域创新驱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技金融所能提供的不只是“资金活水”,更是制度韧性。对于那些仍在探索“如何让金融更懂科技”的城市而言,杭州的探索路径无疑提供了一个现实模板:以机制为基,以制度为要,以服务为本,用金融的方式讲好产业发展的未来故事。(太平科技保险、浙江财通资本供稿)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