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小背包托起村寨平安治理新图景

时间:2025-08-1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晨光熹微,薄雾轻笼山峦,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公安局勐约派出所民警辅警肩挎鼓鼓囊囊的警务背包,穿梭于村寨阡陌深处。从桑园里帮采桑叶时提醒桑农防诈,到景颇小院为高龄老人补办身份证,再到板凳上、火塘边细说各项安全知识——这便是勐约派出所推行“背包警务”日常图景。

服务前移,变“等上门”为“登家门”

“阿考(景颇族哥哥称谓),这是你的身份证,请收好。”“阿支(景颇族爷爷称谓),看镜头,帮你补办一张身份证。”“呐么(景颇族姐姐称谓),你们寨子董某某家的情况你是否了解。”……勐约乡村落分散,许多村寨到派出所办理业务都需要乘车一个多小时,为解决群众长途跑、往返跑,背包所到之处即是临时办公场所,政策传递、业务解答、送证上门、存疑户口调查等等,直接将服务窗口搬到了群众家中,畅通了民意直通车,减少了群众反复跑、长途跑;对于一些不能及时办理、或是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业务,认真记录,及时上报所领导及乡党委政府,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背包警务推行以来,收集群众诉求12条,送证上门30余人次,入户办理身份证2件,调查存疑户口4人,解答业务咨询200余次。

防范前移,变“被动警务”为“预防警务”

“阿姐,反诈知识了解下。”“阿嬢,最近村里治安怎么样。”“阿叔,家里小孩有几个。”……这便是勐约派出所背包队伍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过程中使用的最朴素语言,和群众搭上话后,随即从背包中拿出各种宣传手册,结合辖区真实案例改编,耐心讲述纠纷如何上报、诈骗手段、未成年人教育、禁毒等常用知识;针对命案、案件高发风险群体,民警携带定制化“普法包”上门“开小灶”,把法理情理讲到群众心坎上,尽最大限度减少违法犯罪及安全事故发生。当夜幕降临,民警和群众围坐在火塘边、围坐在社房里,用乡音乡语和群众唠嗑,在唠嗑中,广泛倾听村民对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人口变化、治安隐患、群众急难愁盼等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为辖区的长效治理提供有效依据。

治理前移,变“坐堂等诊”为“上门巡诊”

背包警务不仅把民警辅警“融”入村寨肌理,更成为了基层治理的有机力量。“以前是出了事才见警察,现在是警察主动上门排查问题,也不会发生重大事情。”村民排大姐说。为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降低案事件发生率,背包警务队深入辖区排查地质隐患、交通隐患、治安隐患及各类小纠纷小摩擦,现场调处、现场登记、及时走访,对于道路上遇到的交通违法行为,现场教育、现场普法,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同时在“登家门”过程中同步更新“一标三实”信息,确保基础数据鲜活准确,为精准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关系前移,变“临时交流”为“主动融入”

背包不仅是警务包,更是“连心包”。各民警辅警脱下“官架子”,坐上“小板凳”,喝上“同心茶”,与村民同劳动、共节庆,在日复一日地“家长里短”中建立深厚情谊与信任,群众更愿敞开心扉、提供线索、反映真实诉求和困难。在朝夕相处过程中,群众也逐步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担当治安信息员、调解助手、普法宣传员,警民之间形成了“民警真心帮,群众主动防”的良性互动闭环。

背包警务,背起的是责任,丈量的是民情,送达的是服务,夯实的是平安;这个小小的行囊,是创新基层治理的坚实载体,是警民鱼水深情的牢固纽带。下步工作中,勐约派出所将持续优化“背包警务”模式,拓展其内涵与外延,让这抹流动的“平安蓝”在广袤乡村沃土上焕发持久生命力,为乡村振兴筑牢平安和谐之基。(德宏政法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