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西南端的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33.39公里的国境线蜿蜒穿过郁郁葱葱的山林,与缅甸佤邦山水相依。作为维护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宁的“西南前哨”,孟连县人民法院坚持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强边固防责任扛在肩上,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积极打造“零距离审判+沉浸式普法”模式,让法治理念如春雨般滋润着边境村寨的每一寸土地。
一场改变认知的审判
2021年初春,娜允镇允山村村委会广场国徽高悬,法槌庄严落下,一场巡回审判正在进行。三名被告人含泪陈述从“帮个小忙”滑向犯罪深渊的经历。庭审结束后,旁听的拉祜族老人深受触动:“原来法律的红线,就在我们的寨门前。”
近年来,跨境犯罪、涉边案件频发,部分边民因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法律。经分析发现,跨境犯罪案件在罪名分布上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形成了稳固的“金字塔式”犯罪层级结构,运送、偷越行为构成犯罪主体,组织行为占比低,反映出犯罪链条中“底层执行者多、顶层组织者少”的特点。
让法律“走”进村寨
为破解这一困境,孟连县法院打造了“移动法治课堂”,将巡回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村寨广场、校园操场。针对少数民族语言障碍问题,组建“双语”法官(助理)团队,确保每一次巡回审判后都有深入浅出的“双语”普法。法官们将晦涩的法条转化为民族谚语和生活故事,并结合案件细节,帮助群众算好“自由账”“家庭账”“经济账”,打通法治信仰的“最后一公里”。
法院认真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主体责任,普法队伍利用农闲、节庆、赶集日等人流集中时段,主动深入案件多发村寨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普法教育,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显著提升了普法工作的针对性、渗透力和长效性,为夯实边境法治根基注入源头活水。
从“旁观者”到“守护者”
五年耕耘,成果初显。孟连县法院累计开展巡回审判34次,足迹覆盖全县乡镇,旁听群众突破万余人次。近三年审理数据显示,妨害国(边)境犯罪案件数量及涉案人数下降趋势明显,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社会效果。
在法治理念的持续浸润下,边境线上271名“法治明白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批植根村寨的“法律种子”已成为维护边境安定、化解日常纠纷、提升守法意识的“一线堡垒”。实践不断证明,真正的强边固防,根基在于民心。当边民群众从法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守护者”,法治便拥有了最深厚、最持久的生命力。
边境治理的积极探索
普法不是简单的说教。零距离的“震撼教育”,让群众切身感受法律的威严;心贴心的“语言桥梁”,让法治观念以亲切的方式真正“入心”;接地气的“身边故事”,用身边案例传递法治精神;可持续的“内生力量”,培育本土法治人才,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形成源头防控网络。
如今,这套模式正延伸至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庭审课堂”走进校园守护青春,“法治火种”持续播撒。在孟连县,法治正以其特有的温度和力量,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安宁,筑牢边境长治久安的基石。这正是新时代边境治理的生动实践,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层答卷。(李元梅、孟连县人民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