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黄泥河镇镌刻着90年前红军长征留下的红色印记,如今,富源县人民法院黄泥河法庭循着先辈足迹,以红色基因为底色,通过多元共治、科技赋能、文化浸润的立体化实践,走出了一条契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枫桥经验”新路径。
红色铸魂,创新司法为民实践
“法官,快进屋坐!多亏法庭化解了纠纷,帮助我们兄弟俩重归于好!”走进红军入滇第一村——黄泥河镇布谷村委会铁锁箐村,年近七旬的张大伯放下手上的农活,向前来回访的法官连连道谢。
事情源于一场土地纠纷:张大伯因对承包土地存疑,一时冲动拔了他堂兄弟承包地里的树苗。看到枯死的树苗,堂兄弟将张大伯诉至法庭。庭审现场,张大伯满脸懊悔:“一时糊涂犯了错,我实在赔不起啊……”原告则红着眼眶坚持全额赔偿,双方僵持不下,庭审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陈夏宽没有急着判决,而是在休庭后带双方来到红军曾宿营的“红军亭”,与他们聊起了红军“守望相助”和“一根拐杖”的故事。受邀前来的退役军人讲述了“情理相济、睦邻相亲”的道理,村调解员则以“兄弟和睦家风正”为主题,引导双方回溯亲情;法官则从法律角度分析了损毁林木的后果。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张大伯的子女自愿代付3000元赔偿款,并补种林木。
为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目标,黄泥河法庭结合案情讲解法律知识,并将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融入其中,以案释法,深受村民的认可。
这种充满温度的司法实践,深受红色文化的浸润。在黄泥河法庭与布谷村共建的红色调解室里,红军布告复制品、“马锡五审判方式”案例集触目可及。黄泥河法庭将长征精神融入司法实践,提炼出“诚敬心、仁爱心、法德心”三心工作法,通过“红色调解”“火塘调解”等方式,把红军“取柴留银”“借水还银”等故事融入调解,以情动人、以史鉴今,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黄泥河法庭庭长陈夏宽说:“我们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司法效能,对群众做维权路径的‘减法’,为司法队伍做思想淬炼的‘加法’,为区域治理做协同发展的‘乘法’。”
多元联动,打造区域治理新格局
2024年,贵州一家贸易公司的驾驶员与昆明一家机电公司的驾驶员在作业中相撞身亡,逝者亲属从外地赶来黄泥河法庭起诉索赔。案件涉及企业用工关系、责任划分、交通事故认定等多重法律关系,若走诉讼程序,可能衍生出多起案件,既影响企业生产,也会让家属维权更加耗时费力。
承办法官了解情况后,当即联合贵州省兴义市人民法院威舍法庭、案发地人民调解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流动工作点设到该贸易公司现场,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针对争议焦点释法说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庭当场启动“快车道”完成司法确认。这起可能拖延数月的纠纷,最终以“零成本”的方式高效化解。
这种多元共治的司法实践,正是红色基因在司法理念中的延伸。富源县黄泥河镇与兴义市威舍镇同居一坝,黄泥河镇是云南通往贵州、两广及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黄泥河法庭管辖的三个乡(镇)与贵州接壤,属民族边界地区。针对这一特点,黄泥河法庭以红色党建为引领,创新“法庭党支部+N党支部”共建模式,通过支部联动、主题党日、跨域解纷等,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黄泥河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马炳介绍,化解跨省水体污染纠纷后,云贵两地签订“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协议”,将个案经验上升为区域机制;处理农民工欠薪纠纷后,提炼出“企业预警+人社介入+法庭速裁”的机制,在当地煤电企业推广,实现了“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机制、治理一个领域”的治理效果。
“过去处理跨部门纠纷,大家各干各的。现在由黄泥河法庭牵头建立了‘府庭联动’机制,大家一起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马炳感慨地说,每次联席会上,大家坐在一起梳理山林土地、婚姻家庭等纠纷,就像当年红军和老乡商量事情一样。
“指尖”法庭,送来暖心诉讼服务
郭某甲和郭某乙是兄弟,两家宅院紧挨着。可是郭某甲建房时,没和哥哥郭某乙以及另一户人家打招呼,就把三家人一起修的水泥通道给占了。郭某乙认为这影响了自己的出行,两人因此吵了起来。后来郭某乙看到法庭宣传页上印有“庭长解纷一码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扫了二维码。
让他没想到的是,距离扫码才过了3天,中午时,黄泥河法庭庭长陈夏宽就带着司法所、综治中心的调解人员,拿着皮尺到现场来了解情况了。
如今,黄泥河法庭用数字化赋能传统调解,构建了一张高效便捷的解纷网。在黄泥河法庭管辖区域,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许多人都会扫这个二维码。扫码后只要把想解决的法律问题输进去,法庭后台就会给答复、想办法。
“庭长解纷一码通”的核心是“分清楚、联得快”。群众扫码上传自己的诉求后,法庭先通过系统智能筛选,再由工作人员人工判断:宅基地纠纷、邻里拌嘴这类简单事项,直接交给村里的调解员或德高望重的乡贤就地解决;其他则联系基层综治组织或职能部门解决。
富源县十八连山司法所所长孙昌龙说:“以前老百姓跑部门办事,最少得花两三天,有时候还找不着人。现在有了‘一码通’,48小时内肯定有回应。若是简单的纠纷,7天内就能把‘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这套流程走完。”他还解释说,“‘一码通’让维权变简单了:系统先智能筛一遍,再由人工判断——简单的纠纷直接交给乡贤调解员,复杂的就转到职能部门或联系进入诉讼程序。”
黄泥河法庭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用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司法服务,让公平正义真正走进老百姓心里。黄泥河法庭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带着红色印记的司法实践,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曲靖日报、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